發燒是兒童常見的症狀之一,幾乎每位家長都會遇到孩子突然體溫升高的情況。根據台灣醫療標準,當兒童腋下體溫超過攝氏37.5度、耳溫或肛溫超過38度時,即被認定為發燒。這其實是身體自我保護的一種反應,有助於對抗外來的細菌或病毒。
引起兒童發燒的原因多樣,其中最常見的是病毒感染,例如感冒、流感、腸病毒等。此外,細菌感染如中耳炎、尿道感染、肺炎,也可能導致發燒。有時候,打預防針後短暫性發燒也是正常現象。家長應觀察孩子是否有伴隨其他症狀,如咳嗽、喉嚨痛、腹瀉或皮疹,以利判斷可能的病因。
雖然大多數兒童發燒屬於良性,但若出現特殊症狀就需要格外注意。例如:持續高燒超過三天、合併抽搐(熱痙攣)、意識不清、持續嘔吐、呼吸困難或皮膚出現紫斑等,建議儘速帶孩子就醫。了解發燒的基本知識及警訊,有助於家長正確判斷與處理,減少不必要的焦慮與誤解。
當孩子出現發燒症狀時,家長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正確量測體溫」。台灣氣候濕熱,加上生活環境多變,家長經常會疑惑:到底該用哪一種體溫計?怎樣才能準確掌握孩子的體溫變化?專業兒科醫師建議,選擇適合家庭使用且能正確操作的體溫計,是守護兒童健康的第一步。
目前在台灣最常見的體溫計有三種:耳溫槍、額溫槍以及電子體溫計。耳溫槍因為快速方便、較不易受外界干擾,是許多台灣家庭與診所的首選。使用時只需輕輕將探頭放入寶寶耳道,數秒鐘就能得到讀值。但要特別注意探頭需貼合耳道,避免誤差。如果寶寶還小或不配合,也可考慮電子腋下體溫計,這種量法較傳統但準確性高,只是需要耐心等待約五分鐘。
額溫槍則適合需要頻繁追蹤體溫時使用,但由於容易受汗水、環境溫度等因素影響,建議做為初步篩檢之用。如有疑慮,可搭配腋下或耳溫再次確認。醫師提醒,無論使用哪一種體溫計,都應依照說明書正確操作,並定期清潔消毒,以保障測量結果的準確及孩子的衛生安全。
一般來說,腋下正常體溫約為36℃~37℃,耳溫及額溫則略高約0.5℃。當寶寶腋下體溫超過37.5℃或耳/額溫超過38℃時,就屬於發燒狀態。家長務必記錄每次測量時間及數值,有助於後續醫療判斷與治療。
當孩子出現發燒情形時,家長常會擔心該如何在家中正確照顧。根據台灣兒科醫師的建議,居家照護的重點在於提供孩子舒適的環境、適當物理降溫,以及細心的飲食照顧和心理安撫。這些做法不僅能減輕孩子的不適,也有助於提升家庭照護的信心。
首先,物理降溫是多數台灣家庭最常採用的方法。避免使用過冷或冰敷,而是建議以溫水擦澡(約32~34度C)或用溫毛巾擦拭腋下、頸部、額頭等大血管部位,有助於身體散熱。記得避免讓孩子穿太厚重的衣物,也不要強行包裹,以免影響散熱效果。
飲食方面,發燒時孩子容易食慾不佳,但仍需補充足夠水分。可提供白開水、電解質飲料或稀釋果汁,避免刺激性及高糖分飲品。若有進食意願,可選擇稀飯、麵條、蒸蛋等易消化又富含營養的台式家常料理,幫助恢復體力。
孩子身體不適時,情緒也會跟著受到影響。家長可以多陪伴、多傾聽孩子感受,適時給予擁抱和安慰。避免強迫進食或施壓,只要生命徵象穩定,多數發燒都能自行緩解。此外,可準備孩子喜愛的小玩具或故事書分散注意力,讓他們感到安心。
最後提醒,雖然物理降溫與居家照護多能協助症狀緩解,但若出現持續高燒不退、意識改變、抽搐、呼吸困難或活動力明顯下降等警訊,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協助。
當孩子發燒時,許多家長會急著給予退燒藥,但其實退燒藥的使用有一定的原則。台灣市面常見的兒童退燒藥主要分為「對乙醯胺酚」(如普拿疼)與「布洛芬」(如愛德芬、易克痛),兩種藥物各有適應症及注意事項。兒科醫生建議,發燒本身是身體對抗感染的自然反應,並非每次發燒都需要立即給藥,重點在於孩子是否感到不適。
正確的用藥原則是:當孩子因發燒而精神狀態變差、食慾明顯下降、難以入睡或感到極度不舒服時,可以考慮給予退燒藥。至於劑量方面,對乙醯胺酚建議每公斤體重10-15毫克,每4-6小時可再給一次,一天不超過五次;布洛芬則建議每公斤體重5-10毫克,每6-8小時可重複,一天最多四次。務必按照醫師或藥師指示計算劑量,不要自行調整。
常見錯誤包括:只看年齡不看體重自行估算劑量、退燒藥混合服用(例如同時吃普拿疼和愛德芬)、過度頻繁餵藥導致過量等。此外,絕不可隨意購買成人劑型的退燒藥拆開分裝給兒童服用,也不建議用酒精擦拭身體或泡冷水澡來降溫,這些做法都有潛在危險。
最重要的是,若孩子出現持續高燒超過48小時、精神萎靡、呼吸困難、抽搐或其他異常症狀,應儘速帶往醫療院所由專業醫師評估,不要僅依賴家中自備藥物處理。正確的用藥觀念與行動,是守護孩子健康最關鍵的一步。
雖然大部分兒童發燒屬於輕微感染或感冒,但有些狀況下,家長必須提高警覺,及時就醫,確保孩子的健康安全。以下整理出需要緊急就醫的症狀,以及在台灣常見的適合醫療機構選擇建議。
當遇到上述危險徵兆時,建議家長儘速帶孩子前往鄰近的大型醫院急診部或24小時兒科門診。一般社區診所多以白天看診為主,若為夜間或假日,可選擇地區教學醫院或設有急診的區域醫院。此外,台灣健保體系完善,建議帶健保卡與相關病歷資料一併前往,加速醫護評估流程。
不論是否確定病情嚴重,只要家長對孩子狀態感到疑慮,也可先電話諮詢「1922 防疫專線」或地方衛生局專線,獲得即時協助與正確分流建議。
台灣家長在面對孩子發燒時,常會聽到許多親友的建議,但其中不乏錯誤觀念。正確認識這些迷思,有助於家長更安心、有效地照顧發燒中的孩子。
很多家長以為發燒本身就很危險,其實發燒大多是身體對感染的自然反應,幫助抵抗病毒或細菌。只要孩子精神還好、活動力正常,並不需要急著降溫或過度緊張。
「一發燒就要吃退燒藥」是常見誤解。兒科醫生建議:只有在孩子因高燒感到明顯不適(如頭痛、全身痠痛、無法休息)時才需考慮給予退燒藥。若只是數字上的溫度高,但活動力尚可,不一定需要馬上用藥。
有些長輩會建議用冰枕、冰袋或酒精擦拭來「快速退燒」,但這些方法可能導致孩子不適甚至危險,例如酒精揮發吸入有中毒風險。正確做法是讓孩子穿著舒適、保持通風,避免悶熱即可。
其實一般病毒性發燒,即使體溫達到39°C以上,只要沒有持續抽搐、脫水或意識不清,一般不會造成腦部傷害。只有極少數疾病(如熱性痙攣或嚴重腦膜炎)才會引起併發症,但這和單純的高溫不同。
家長最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有無精神萎靡、呼吸困難、持續嘔吐、無法進食飲水或意識改變等異常表現。如果僅有體溫升高但仍能活動,就不用太過擔心。
最後,遇到任何疑問,建議諮詢合格的兒科醫師,不要輕信網路流言或坊間偏方,以免延誤病情或造成不必要的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