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腹瀉是許多新手爸媽在育兒過程中常會遇到的健康問題。根據台灣兒科醫師的臨床經驗,導致嬰兒腹瀉的原因相當多元,除了與年齡、飲食習慣有關,也和台灣本地的氣候與病毒流行情況息息相關。了解這些常見原因,有助於家長及早辨識並給予適當照護。
在台灣,最常見引起嬰兒腹瀉的原因之一是腸病毒感染。每年春夏之交,腸病毒容易大流行,不僅會造成發燒與喉嚨痛,有時也會讓寶寶出現水樣便、次數增加等腹瀉症狀。此外,輪狀病毒也是幼兒腹瀉的重要元兇,特別是在疫苗尚未接種完全的小小孩身上更為明顯。
除了病毒之外,細菌性感染(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也是台灣常見導致嬰兒腹瀉的原因,多半與食物衛生、飲水來源或照顧者的手部清潔有關。若寶寶出現帶有黏液或血絲的大便,就要特別留意是否屬於細菌感染型腹瀉。
此外,部分寶寶可能對配方奶不耐受或牛奶蛋白過敏,也會出現消化不良與腹瀉現象。在台灣,由於家庭普遍重視母乳哺育,但當轉換配方奶或更換品牌時,若寶寶腸胃尚未適應,也容易短暫產生腹瀉反應。
總結來說,台灣嬰兒腹瀉的常見原因包括病毒性(腸病毒、輪狀病毒)、細菌性感染,以及配方奶不適應等因素。認識這些成因,能幫助家長釐清腹瀉源頭,為後續正確處理打下基礎。
當家中嬰兒出現腹瀉時,除了處理清潔與舒緩不適外,最重要的是密切觀察是否有危險徵兆。台灣兒科醫師建議,以下幾項症狀是家長一定要注意的,一旦發現異常,應儘速就醫。
嬰兒腹瀉時最怕脫水。請留意寶寶是否口唇乾燥、哭泣時沒有眼淚、尿布超過六小時沒濕、眼眶凹陷或皮膚彈性變差。這些都是脫水的警訊,千萬不可輕忽。
若嬰兒腹瀉同時合併發燒(特別是體溫超過38°C),代表可能有感染情形。台灣醫師提醒,發燒合併腹瀉比單純腹瀉更需要注意,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寶寶,更要慎重處理。
一般腹瀉如果持續超過24小時,或一天之內排便次數明顯增加(如一天大於6次),都應提高警覺。若大便呈現大量水狀、帶有血絲或黏液,也需及早就診檢查。
家長也要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況,如是否異常嗜睡、活動力降低、反應遲鈍或無法正常進食。這些都是身體出現問題的警訊,不可掉以輕心。
綜合以上,只要發現上述任何一項症狀加劇,建議立即帶寶寶至台灣各地醫療院所,由專業兒科醫師評估與治療。
當家中嬰兒出現腹瀉狀況時,許多台灣兒科醫師會強調,首先要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態和尿量是否正常,避免脫水發生。家長可依據醫師建議,進行以下幾項居家照護措施,以協助寶寶度過不適期。
首先,補充適量電解質水相當重要。台灣市面上常見的嬰幼兒專用口服電解質溶液(例如:寶礦力、愛得利等),可以有效預防因腹瀉造成的脫水與電解質失衡。但需注意,若嬰兒尚未滿六個月且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食,應優先維持原本餵食計畫,如有疑慮須諮詢醫師後再給予電解質水。
如果是純母乳餵養,通常不需暫停哺乳;反而更應頻繁哺乳,讓寶寶獲取足夠的營養與水分。若使用配方奶,部分台灣兒科醫師可能會建議短時間內採用低乳糖或無乳糖配方,有助於減少腸胃刺激,但千萬不可自行更換品牌或突然斷奶,請務必事先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在餵食方面,也應避免給予果汁、含糖飲料或自製米湯等非專業建議的飲品,這些都可能加劇腹瀉情形。保持飲食單純與均衡,是讓腸胃道恢復健康的重要關鍵。
此外,居家環境及衛生也不可輕忽。勤洗手、清潔消毒玩具與奶瓶,可降低細菌及病毒感染機率。若寶寶精神萎靡、口唇乾裂、尿量明顯減少或合併高燒、血便等危險徵兆,則應立即就醫。
當嬰兒出現腹瀉時,家長最關心的就是該怎麼調整飲食和補充水分。台灣兒科醫師建議,腹瀉期間的飲食策略必須依照寶寶的年齡與目前的飲食狀態來做彈性調整,避免加重腸胃負擔,同時要預防脫水的風險。
若寶寶尚在純母乳或配方奶階段,原則上可以繼續哺餵,不需中斷。母乳本身有助於提供免疫保護與水分;配方奶則可視情況詢問醫師是否需要換用無乳糖配方。若寶寶已經開始吃副食品,腹瀉初期可暫停副食品,讓腸胃休息一至兩天,等大便回復正常後再逐步恢復,由稀到稠、由單純到複雜慢慢增加種類。
關於補水部分,嬰兒腹瀉時會流失大量水分和電解質,需特別留意補充。如果是輕微腹瀉且寶寶精神良好,可持續以母乳或配方奶作為主要補給來源。不建議自行使用運動飲料或自製糖鹽水,因比例不易拿捏。市面上的「口服補液鹽」(如Pedialyte、歐樂康等)較適合嬰幼兒腸胃吸收,也是台灣小兒科常推薦的選擇。
另外,千萬不要強迫寶寶進食,一切以少量多餐、觀察排尿量與精神狀況為主。如果發現寶寶出現明顯脫水徵象(如嘴唇乾裂、尿量減少、哭泣時無淚等),應立即就醫評估。
嬰兒腹瀉雖然常見,但若出現某些危險徵兆,家長務必要提高警覺,及早帶寶寶就醫。台灣兒科醫師提醒,以下幾種情況都屬於必須盡快送醫的狀況,以免延誤治療造成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家長們只要發現上述任何一項狀況,不要猶豫,請立刻帶寶寶到台灣各地的兒科門診或急診求助。及時處理才能守護孩子的健康與安全。
在台灣,預防勝於治療已成為許多家庭的共識。針對嬰兒腹瀉這個常見問題,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採取多項預防措施,從環境清潔、手部衛生到疫苗接種,都有助於降低嬰兒感染腹瀉的風險。以下整理專屬台灣家庭的實用守則,幫助爸媽守護寶寶健康成長。
家庭環境的乾淨是預防腸胃道疾病的重要第一步。台灣潮濕溫暖,細菌與病毒易於滋生,因此建議每天以稀釋漂白水或合適消毒劑擦拭地板、桌面及寶寶經常接觸的玩具。尤其是托嬰中心或家中有多位小孩時,更要定期進行大掃除,以減少交叉感染機會。
台灣醫師特別強調「洗手五時機」:餵食前、換尿布前後、抱寶寶前、料理食物前後,以及外出回家後。使用肥皂並沖洗至少20秒,是最有效的方式。如果在外不方便,也可準備酒精乾洗手替代。家長和照顧者親身示範良好習慣,對孩子更具教育意義。
台灣部分地區仍可能因水質問題引發腸胃炎,建議給嬰兒喝煮沸過的開水(滿六個月以上),或選用市售合格包裝水。副食品務必新鮮現做,不要吃隔夜飯菜,水果請徹底清洗去皮。此外,避免讓寶寶吃路邊攤或不明來源的食品。
輪狀病毒是導致嬰幼兒嚴重腹瀉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台灣,家長可自費施打輪狀病毒疫苗,有效減少重症風險。建議於出生滿6週後依照醫囑完成劑次。除了輪狀病毒疫苗外,其他基本疫苗也不可忽略,全方位提升嬰兒抵抗力。
台灣許多大家庭三代同堂,一人感冒或腸胃炎容易傳染給全家。因此不僅小孩,大人也應共同遵守衛生原則。例如生病時暫時避免親吻寶寶、分開餐具、勤換口罩等,把家庭變成健康堡壘。
綜合以上日常守則,只要家長有意識地落實這些簡單步驟,就能大幅減低嬰兒腹瀉發生率。遇到疑似症狀還是要及早就醫,讓專業台灣兒科醫師協助診斷與治療,陪伴孩子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