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鼻子流血,在台灣其實是很常見的狀況,尤其在季節交替時更容易發生。根據耳鼻喉科醫師的經驗,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就是天氣變得乾燥,例如冬天吹東北季風或冷氣房待久了,鼻腔內部就會比較乾,導致微血管脆弱、容易破裂出血。
另外,小孩常常因為感冒或過敏而反覆用力擤鼻涕,也會增加流鼻血的機會。像是在幼兒園、國小階段的小朋友,如果鼻塞或流鼻水時用手指猛力擤,或者揉鼻子,這些動作都可能傷害到鼻腔內壁,引發流血。
還有一個在台灣家長需要注意的,就是異物刺激。有些小朋友在玩耍時,會把小珠珠、橡皮擦碎屑等小東西塞進鼻孔裡,不僅容易造成鼻腔受損出血,更有可能引發感染。
最後,過敏體質也是導致小朋友流鼻血的重要因素。像是塵蟎、花粉或寵物毛髮等過敏原,都可能讓孩子經常揉鼻子或打噴嚏,長期下來就容易出現鼻黏膜受損而流血的情形。
當小朋友突然出現流鼻血,家長或照顧者千萬不要慌張。首先,讓孩子坐下並保持頭部略微前傾,這樣可以避免血液倒流進入喉嚨造成不適或嗆咳。切記,不要讓小朋友仰頭,因為這是許多人常見的迷思,其實反而可能讓血液流到咽喉,增加不舒服的感覺。
接著,請家長用手指輕壓住孩子鼻子的兩側鼻翼,也就是鼻孔下方最柔軟的部分。壓迫的動作需持續約5至10分鐘,不要頻繁打開檢查是否止血,以免影響凝血效果。期間可以鼓勵孩子用嘴巴呼吸,保持放鬆。
若家中有冰袋或冷毛巾,可以包裹後輕敷在小朋友的鼻樑上方,有助於收縮血管、減緩出血。不過,冰敷只是輔助措施,最重要的還是正確壓迫鼻翼和保持前傾姿勢。
此外,要提醒小朋友暫時不要擤鼻涕、挖鼻孔,也不要用手去摸鼻子,以免再度刺激脆弱的黏膜導致再次出血。整個過程中,家長的安撫與耐心陪伴也非常重要,可協助孩子減少恐懼與焦慮。
當家中小朋友鼻子突然流血,許多家長第一時間都會緊張,但根據耳鼻喉科醫師建議,有幾個常見的止血動作,其實並不正確,甚至可能讓情況更糟。了解這些錯誤觀念,有助於我們在危急時刻能做出正確處理。
首先,「仰頭止血」是台灣非常普遍的舊有做法,但這樣反而會讓血液倒流到咽喉,可能造成小朋友吞下血液,引發噁心、嘔吐,甚至嗆咳。因此,醫師強調正確做法應該是讓小朋友低頭、微微前傾,同時用拇指和食指輕壓鼻翼兩側進行止血。
另外,很多家長會直接拿衛生紙或棉花塞進鼻孔止血,雖然看似可以暫時阻擋血流,但其實這樣容易刺激鼻黏膜,不僅沒辦法真正止血,還有可能拔出時把結痂一起帶走,加重出血狀況。建議還是以正確按壓方式為主。
除此之外,坊間還流傳不少民間偏方,例如使用冷水拍打後頸、用筷子夾手指等,都沒有科學根據,且無法有效達到止血效果。專業醫師提醒,遇到流鼻血應避免嘗試未經證實的方法,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總之,小朋友流鼻血時,家長應避免上述錯誤與偏方,以免弄巧成拙。如果按照正確步驟操作,多數鼻血都能迅速獲得改善;若仍無法止住或出現大量流血,就應盡快就醫檢查。
雖然多數小朋友流鼻血屬於輕微狀況,但有些情形還是建議家長應儘快帶孩子就醫。若出現以下情況,千萬不要大意:流血量明顯較多、壓迫超過10分鐘仍未止血、流鼻血頻率增加、伴隨臉色蒼白、頭暈或呼吸急促等症狀,甚至懷疑有異物卡在鼻腔時,都應立刻尋求專業協助。
耳鼻喉科醫師會先詢問病史,了解孩子是否有外傷、慢性鼻炎、凝血功能問題或藥物使用紀錄。接著,醫師會利用專業的耳鼻喉內視鏡或其他檢查工具,仔細檢查鼻腔內部,確認出血點位置以及是否有結痂、傷口或腫瘤等異常狀況。有時也會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抽血檢驗凝血功能。
處理方面,醫師可能會使用藥棉沾局部止血藥劑塞住出血點,有必要時甚至進行化學或電燒止血。如果懷疑是過敏性鼻炎、感染造成,也會一併開立治療藥物。同時會指導家長如何正確照護,預防再次發生。
總之,只要發現小朋友流鼻血情形反覆、嚴重或合併其他異常症狀,都應及早帶至耳鼻喉科門診,由專業醫師做詳細評估與處置,才能保障孩子健康與安全。
台灣氣候多變,尤其秋冬時節容易乾燥,再加上空氣品質偶爾不佳,小朋友發生流鼻血的機率也會增加。耳鼻喉科醫師提醒,家長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著手,減少孩子流鼻血的風險。
首先,建議家長在秋冬或冷氣房內,可以使用加濕器維持室內濕度,避免環境太過乾燥導致鼻黏膜脆弱。此外,也可以在小朋友房間擺放一杯水或濕毛巾,有助於提升空氣中的濕度。
平時要幫小朋友修剪指甲,特別是愛用手挖鼻孔的孩子,短指甲可降低刮傷鼻腔的風險。同時,也要多提醒孩子不要用手指挖鼻孔,可以用衛生紙輕輕清理鼻腔,養成正確的衛生習慣。
若孩子有過敏性鼻炎或經常打噴嚏,也要定期追蹤治療,避免因頻繁搓揉、擤鼻涕造成鼻黏膜受傷。另外,外出時注意空氣品質,避免讓小朋友在空污嚴重時進行戶外活動,也是保護呼吸道健康的重要措施。
最後,如果小朋友經常無故流鼻血或一次流量較多、難以止血,建議盡快就醫,由專業耳鼻喉科醫師評估是否有其他潛在健康問題。家長平日細心觀察、落實預防措施,就能大幅降低小朋友流鼻血的不適與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