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症狀懶人包:診斷、治療與日常照護重點

1. 中耳炎是什麼?認識耳朵發炎的成因與分類

中耳炎是台灣常見的耳部疾病之一,無論大人或小孩都有可能發生。中耳炎指的是位於鼓膜與內耳之間的「中耳腔」出現發炎現象,造成不適甚至聽力受損。這種疾病可依照發病原因、症狀持續時間分為不同類型,了解其成因及分類,有助於及早發現、正確治療。

常見的中耳炎成因包括:細菌感染(如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病毒感染(例如感冒病毒)、以及過敏反應(如鼻子過敏導致鼻咽阻塞)。當身體抵抗力下降,或是鼻子、喉嚨有感染時,中耳透過咽鼓管容易被病原體入侵,引發發炎。

中耳炎可粗略分為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兩大類。
急性中耳炎來得快、症狀明顯,如突發性耳痛、聽力減退、甚至發燒,多與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有關;通常經過藥物治療後可在數天至一週內改善。
慢性中耳炎則是指發炎反覆或持續超過三個月,症狀較不劇烈,但可能合併長期膿液流出、鼓膜穿孔、聽力受損等問題,需要長期追蹤治療,以避免併發症。

2. 中耳炎常見症狀及自我檢查方法

中耳炎在台灣是非常常見的耳科疾病,尤其在兒童族群中發生率較高。若能及早發現症狀並進行正確的處理,有助於減少併發症與後遺症。以下整理出常見的中耳炎症狀,以及民眾可以自行初步辨識的方法,協助大家守護自己的聽力健康。

常見中耳炎症狀

耳痛:最典型且明顯的症狀,通常為持續性或間歇性的疼痛,甚至會影響日常生活與睡眠。孩童若無法清楚表達,常以拉扯耳朵、煩躁哭鬧表現。

流膿(耳漏):若中耳內有膿液產生,可能因鼓膜破裂而流出黃色或白色分泌物,有時伴隨異味。這是急性中耳炎惡化時常見的現象。

聽力下降:患者可能感覺耳悶、聽不清楚,聲音像被遮住一樣,有時還會出現暫時性的聽障。長期未治療恐造成永久性聽力損失。

其他可能伴隨的症狀包括:發燒、頭暈、平衡感差、食慾下降等。如有以上情形,建議儘速就醫檢查。

簡易自我檢查方式

雖然確診仍需專業醫師診察,但民眾可以利用以下方法初步判斷是否疑似中耳炎:

  • 觀察症狀:是否有上述所提到的耳痛、流膿、聽力減退等現象。
  • 觸摸反應:輕壓耳朵周圍或拉動耳垂時,若明顯疼痛,需特別注意。
  • 簡易聽力測試:可用手指輕搓距離雙耳約10公分,看兩側聽覺是否對稱,有無明顯減弱。
  • 觀察孩童行為:小朋友若經常抓耳朵、不願進食或突然煩躁哭鬧,也要警覺是否有中耳問題。

若發現有疑似中耳炎的症狀,請勿自行點藥或挖耳,以免加重病情。建議盡快前往耳鼻喉科,由專業醫師進一步診斷與治療。

3. 台灣常見就醫流程與診斷方式

在台灣,當你或家人懷疑罹患中耳炎時,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掛號耳鼻喉科。多數診所與醫院皆可接受健保卡就診,手續相對簡單。通常民眾會先至櫃檯報到、簡單說明症狀,接著等候叫號進入診間。

門診問診:症狀細節不可少

醫師首先會詳細詢問你的病史,包括近期是否有感冒、流鼻水、耳朵悶塞、聽力下降、發燒或耳痛等情形。此外,也會關心是否曾有游泳、潛水經驗,以及日常生活中是否常掏耳朵、使用耳機等習慣。這些資訊有助於醫師判斷感染來源及嚴重程度。

耳鏡檢查:中耳炎診斷的基本步驟

診間裡,醫師多半會用專業的耳鏡檢查你的外耳道和鼓膜。透過耳鏡能觀察到鼓膜是否紅腫、隆起、穿孔,或者有膿液分泌。這是台灣臨床上最基礎且重要的中耳炎篩檢方式,有時也會搭配棉棒取樣,觀察分泌物性質。

聽力檢查與其他輔助檢查

若病患出現明顯聽力下降,或為兒童、長者等高風險族群,醫師可能會安排簡易聽力測試或進一步轉介至大醫院進行純音聽力檢查(Audiometry)及鼓室圖檢查(Tympanometry),以更精確掌握中耳功能狀況。

診斷結果與後續建議

經過以上步驟後,醫師會根據檢查結果綜合判斷是否為急性或慢性中耳炎,以及嚴重程度。若屬細菌感染,多半建議使用抗生素或點耳劑,同時提供衛教指導,例如避免進水、適度休息等。如需轉診或住院治療,也會協助安排後續流程。

4. 中耳炎治療方式:藥物、耳道照護及特別注意事項

台灣民眾若出現中耳炎症狀,經耳鼻喉科醫師診斷後,最常見的治療方式為使用藥物及進行適當的耳道照護。不同類型的中耳炎,其治療策略會有所差異,因此務必依照專業醫師指示來用藥與照顧。

常見藥物:抗生素與止痛藥

若為細菌感染導致的急性中耳炎,醫師通常會開立口服或局部使用的抗生素,例如阿莫西林等。台灣因氣候潮濕,有時也會搭配使用滴耳劑以加強殺菌效果。此外,為減輕疼痛及不適,會依狀況給予止痛藥(如普拿疼、布洛芬)。切記:切勿自行購買或隨意停藥,避免產生抗藥性問題。

耳道清潔與日常照護

在台灣,許多人習慣自行挖耳朵,但在中耳炎發作期間應避免這樣的行為,以防引發二次感染或加重病情。必要時可回診由專業醫護人員協助清理分泌物。洗澡時建議用棉花球輕塞外耳道,預防水分進入造成惡化。

治療過程中的台灣在地特別注意事項

台灣天氣潮濕悶熱,加上空氣品質不佳,容易讓耳道環境變得更易滋生細菌。患者在治療期間應盡量避免到游泳池、三溫暖等高濕度場所,也要避免長時間戴著耳機。此外,中耳炎容易反覆發作,如有聽力下降、持續流膿等現象,應立即回診追蹤。家中若有小孩發病,更需留意正確餵奶姿勢及避免讓孩子平躺喝奶,以降低復發風險。

5. 日常生活照護建議與預防中耳炎復發小撇步

中耳炎常常讓人反覆困擾,除了正確治療外,日常生活中的細心照護也非常重要。特別是在台灣潮濕氣候與生活型態下,想要有效預防中耳炎復發,平時就要多加留意生活習慣。以下整理幾個實用的照護與預防建議,幫助你遠離中耳炎的糾纏。

控制鼻過敏、減少鼻涕倒流

台灣許多人有鼻子過敏問題,若沒有妥善控制,鼻涕容易倒流至耳咽管,增加中耳發炎機率。建議定期清理鼻腔、避免接觸塵螨或花粉等過敏原,有需要可諮詢醫師使用抗過敏藥物或噴劑,將過敏狀況降到最低。

游泳、洗澡後務必做好耳朵乾燥

在台灣夏天不少人喜歡游泳消暑,但游泳池水質不佳或水分殘留於耳道,都可能讓細菌滋生,引發外耳及中耳炎。建議游泳、洗頭或洗澡後,可以用乾淨毛巾輕輕擦拭外耳、側頭傾斜幫助多餘水分流出。千萬不要用棉花棒深入挖耳,以免傷害耳道皮膚造成感染。

避免用力擤鼻子與亂挖耳朵

用力擤鼻子會導致鼻腔壓力瞬間增高,進而將細菌推送進入中耳腔,引起發炎。此外,不少人有挖耳朵的習慣,其實健康的耳朵會自行排除多餘耳垢,不需頻繁清潔。亂挖容易造成傷口或感染,也是反覆中耳炎的原因之一。

減少二手菸及空氣污染暴露

二手菸、空氣中的懸浮微粒(PM2.5)都會刺激呼吸道與黏膜,加重鼻腔及中耳發炎風險。尤其家有小孩更應避免在室內吸菸,也可配合空氣清淨機,維持居家空氣品質。

定期健康檢查與追蹤

若有反覆中耳炎病史,建議每年安排一次聽力及耳鼻喉專科檢查,早期發現異狀並即時處理。特別是兒童、中老年人或慢性疾病患者,更應注意自身聽力變化與相關症狀。

綜合上述,只要日常做好自我保健、建立正確觀念,就能大幅降低中耳炎復發機率。如果遇到疑似症狀仍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6. 中耳炎什麼時候該回診?常見問題與民眾疑慮解答

中耳炎雖然多數經過適當治療後能順利痊癒,但仍有部分患者會因症狀未改善或反覆發作而感到困擾。那麼,哪些情況下需要特別警覺、及時回診呢?以下針對台灣民眾常見的疑問與實際需求,提供詳細解答。

出現這些症狀要提高警覺,儘速就醫回診

若發現以下情形,建議立刻回診或聯絡耳鼻喉科醫師:
‧ 耳痛持續超過三天且未見改善
‧ 發燒高於38度且伴有明顯不適
‧ 耳朵流膿、水樣分泌物增加或味道變重
‧ 聽力突然明顯下降或出現耳鳴、頭暈
‧ 小朋友出現精神不濟、食慾差、哭鬧不止
這些都可能表示感染尚未控制,甚至併發其他問題,如鼓膜穿孔、中耳積水等,務必盡快就醫追蹤。

台灣民眾常見中耳炎疑問大解析

Q1:中耳炎吃藥幾天會好?一定要吃完嗎?

一般急性中耳炎用藥後2至3天症狀會逐漸緩解,但抗生素類藥物通常需服用7~10天。即使症狀改善也應遵照醫師指示完成療程,以免細菌殘留導致復發。

Q2:中耳炎可以洗頭、游泳嗎?

治療期間建議避免讓耳朵進水,因此洗頭時可用棉花球稍微塞住外耳道,暫停游泳活動至醫師評估完全康復為止。

Q3:小孩常反覆中耳炎,怎麼辦?

台灣幼童因鼻腔結構較短,容易受到感冒病毒影響。家長應注意孩子的鼻腔衛生、避免二手菸環境,並依醫囑定期回診檢查聽力和鼓膜。如果反覆發作,可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裝置通氣管(俗稱「小鐵管」)。

Q4:自行購買成藥點耳液可以嗎?

不建議自行購買成藥點耳液,因為部份中耳炎若鼓膜已破裂,使用錯誤藥物恐造成更嚴重傷害。務必經專業醫師診斷與開立處方。

日常追蹤與預防措施建議

定期回診追蹤是確保中耳炎完全康復的關鍵。平時可多補充水分、均衡飲食,加強免疫力;感冒時及早治療鼻塞與咳嗽;家有幼童則應避免讓孩子接觸二手菸、減少群聚傳染風險。有任何不適或疑問,請隨時諮詢專業醫師,不要輕忽每一次身體給你的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