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許多人在季節交替或天氣變化時容易感冒,但有些人感冒痊癒後,咳嗽卻久久無法停止。這種「久咳不癒」的狀況,除了單純的上呼吸道感染外,其實還可能是其他問題作祟,其中最常被忽略的就是鼻旁竇發炎(俗稱鼻竇炎)。
一般感冒引起的咳嗽,通常會在一至兩週內隨著病毒消退而緩解。然而,如果超過三週仍持續咳嗽,甚至合併有鼻塞、黃綠色鼻涕、臉部悶脹或頭痛等症狀,就要特別警覺是否已經演變成鼻旁竇發炎。根據台灣臨床經驗,不少民眾認為「流鼻水、咳嗽」只是小感冒,往往自行購藥或拖延就醫,導致發炎未能及時控制。
鼻旁竇發炎與普通感冒最大的差異,在於症狀持續時間較長,而且常伴隨濃稠鼻涕、嗅覺減退、甚至夜間咳嗽加劇。如果僅是單純感冒,通常休息、多喝水即可改善;但若出現上述典型徵兆,就應考慮是否為鼻旁竇發炎,需要尋求耳鼻喉科醫師的協助,以免延誤治療。
很多人以為感冒引起的咳嗽、鼻塞只要多休息就會慢慢好轉,但若症狀遲遲未改善,甚至持續超過一週以上,就有可能是鼻旁竇(副鼻竇)發炎。鼻旁竇發炎在台灣是一個相當常見的疾病,尤其是天氣變化大或空氣品質不佳時,更容易發作。
鼻旁竇發炎最典型的症狀包括:持續鼻塞、黃綠色濃稠鼻涕、臉部壓痛或腫脹(特別是在兩頰、額頭或眼睛周圍)、嗅覺減退,有時還會出現頭痛、上排牙齒痛,甚至發燒。此外,部分患者也會因為後鼻滴流而導致長時間咳嗽,特別是夜間更為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症狀其實很容易和一般感冒或過敏性鼻炎混淆。例如感冒通常只有清水樣鼻涕,不會有明顯的臉部疼痛;而過敏性鼻炎則以打噴嚏、搔癢及水樣鼻涕為主,不太會出現黃綠色濃稠鼻涕或臉部壓痛。因此,如果出現上述較為嚴重或持續性的症狀,就應提高警覺,考慮是否已經演變成鼻旁竇發炎,需要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很多人感冒咳嗽拖很久都不見好,會懷疑是不是鼻旁竇發炎(俗稱鼻竇炎)在作祟。其實,除了到醫院檢查外,民眾在家中也可以進行簡單的自我初步檢測,協助判斷是否可能有鼻旁竇發炎的問題。
首先,可以觀察自己是否有下列症狀:持續黃綠色濃稠鼻涕、鼻塞、臉部壓痛或腫脹(特別是兩頰、額頭、眼眶周圍)、嗅覺減退、甚至伴隨久咳、頭痛等。如果這些症狀已經超過10天以上,且沒有明顯改善,就要提高警覺。
家用的簡易自我測試方法還包括:輕壓臉頰兩側與眉心(即上頜竇和額竇位置),如果出現明顯壓痛感,再加上前述症狀時,罹患鼻旁竇發炎的機率就比較高。另外,也可觀察晨起時分泌物是否特別多,以及有無持續性口臭或咳嗽加劇的情形。
不過,自我檢測僅能作為參考,一旦有嚴重頭痛、高燒超過38度、視力模糊、反覆吐噁或病程遲遲未改善,建議盡快掛耳鼻喉科,由專業醫師進一步診斷與治療。
台灣地區民眾到耳鼻喉科就診時,醫師通常會詳細詢問症狀出現的時間長短、是否有黃綠色膿性鼻涕、伴隨哪些不適(如臉部壓痛、咳嗽、頭痛),並依據個人病史與生活習慣判斷是否需進一步安排影像檢查(如X光或電腦斷層掃描)。
總結來說,若出現上述持續性症狀並懷疑自己可能有鼻旁竇發炎,不妨先進行自我檢測,但仍應把握適當時機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當感冒久咳不癒,甚至伴隨鼻塞、流鼻水或臉部悶痛等症狀時,許多民眾會選擇前往耳鼻喉科或家庭醫學科就診。台灣的醫療院所具備完善的診斷設備與經驗豐富的醫師團隊,能針對鼻旁竇發炎(俗稱鼻竇炎)進行詳細檢查,以確保正確診斷及後續治療。
首先,醫師會詳細詢問病史,包括感冒持續時間、症狀變化以及過去是否有類似經驗。接著,進行理學檢查,觀察鼻腔內黏膜是否腫脹、分泌物顏色及量,並壓按臉頰、額頭等鼻旁竇區域,看是否有壓痛現象。
若懷疑為鼻旁竇發炎,常見的進一步檢查包括:
經由上述檢查結果,醫師會綜合臨床症狀與影像資料做出判斷。如果確診為急性或慢性鼻旁竇發炎,就會依據嚴重程度、患者體質和既往病史,規劃適合的治療方案。台灣多數醫療院所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避免病情惡化成為長期困擾。
當確診為鼻旁竇發炎時,治療方式會根據病因及嚴重程度有所不同。大多數急性鼻竇炎會以藥物治療為主,包含抗生素(針對細菌感染)、抗組織胺、類固醇鼻噴劑,以及減緩鼻塞的去充血劑。建議民眾應在耳鼻喉科醫師指示下正確用藥,千萬不要自行至藥局購買成藥或長期自行服用,以免延誤病情或產生副作用。
若遇到慢性或反覆發作的鼻旁竇炎,尤其是合併有息肉、解剖構造異常或長期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醫師可能會建議進行內視鏡微創手術,幫助清除阻塞、改善通氣排膿。這類手術現今已相當成熟,傷口小、恢復快,但仍需經由專業評估是否適合施行。
在居家護理方面,除了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外,可以利用溫鹽水洗鼻,有助於清潔鼻腔分泌物與減少細菌滋生。此外,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適度加濕、避免吸菸與過敏原等刺激,也能提升康復速度。充分休息、多喝溫開水,也是台灣民眾經常被提醒的重要日常保健方法。
最後要特別提醒,不論是成人還是小孩,在出現久咳不癒、頭痛、臉部疼痛等疑似症狀時,切勿自行亂用成藥或偏方。應及早就醫,由專業醫師做詳細檢查與規劃治療方案,才能有效控制病情並預防併發症發生。
在台灣,許多人對於「鼻旁竇發炎」仍有不少誤解。舉例來說,有人認為只要是感冒引起的咳嗽,就不需要特別治療;也有人以為抗生素一定能快速根治鼻竇炎,或者單靠民俗療法、偏方就能痊癒。這些觀念其實並不正確。
首先,感冒久咳不癒如果超過一週以上,且出現黃綠色鼻涕、臉部壓痛或頭痛等症狀,就要懷疑是否已經併發鼻旁竇發炎。此時應該盡快就醫,由耳鼻喉科醫師進行評估,而不是自行購買成藥或拖延治療,以免延誤病情導致慢性化。
另外,抗生素雖然是細菌性鼻旁竇發炎的重要治療,但不是所有鼻竇炎都需要使用。若為病毒感染或過敏引起,抗生素則無效,反而濫用會造成抗藥性問題。因此一定要依照醫師診斷與指示服藥,不可自行停藥或更換藥物。
有些患者擔心檢查手續麻煩、檢查費用高昂而遲遲不願就醫,其實目前台灣健保已涵蓋大部分基本檢查,例如鼻腔內視鏡等,民眾不需過度擔憂。正確診斷對後續治療及預防復發都有幫助。
此外,也有不少人誤信熱敷或吸入蒸氣就能徹底治好鼻旁竇發炎。事實上,這些方式只能暫時舒緩症狀,無法取代正規醫療。建議配合醫師指示,包括適當休息、補充水分、按時服藥,才是最有效的康復之道。
鼻旁竇發炎如果拖延未治療,不僅容易變成慢性,也可能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引發併發症。民眾應建立正確觀念,有症狀時及早尋求專業協助,依照醫囑規律治療與追蹤,才能真正遠離長期咳嗽及鼻部不適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