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傷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是指在手術後,傷口因細菌或其他微生物侵入而發炎的情況。這類感染通常會發生在手術後30天內,或如果有植入醫療器材時,甚至可能延長至一年內。由於台灣氣候潮濕悶熱,加上生活習慣差異,手術患者特別需要關注傷口照護,以避免感染問題。
常見的手術傷口感染症狀包括:傷口紅腫、疼痛加劇、滲液(尤其是膿液)、發燒、局部皮膚溫度升高,以及有異味產生。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全身不適、疲倦等症狀。如果未及時處理,感染可能擴散至深層組織甚至導致敗血症,嚴重者恐需再度手術清創或延長住院時間。
手術傷口感染不僅影響患者康復速度,也會增加醫療費用與家庭照顧壓力。在台灣,隨著外科技術進步,多數手術安全性高,但只要有開刀,就不能輕忽感染風險。因此,認識並預防手術傷口感染,是每位病友及家屬都應具備的健康知識。
手術傷口感染雖然可以透過正確的照護大幅降低風險,但部分族群仍屬於較高危險群,需要特別注意。根據台灣臨床經驗與醫療數據顯示,年長者、慢性病患者、免疫力較低者,以及肥胖或抽菸等生活習慣不佳者,都是手術後容易發生傷口感染的族群。
其中,高齡長輩因身體機能退化、皮膚修復能力較差,對於細菌入侵的抵抗力也相對較弱;糖尿病患者則因為血糖控制不良,導致白血球功能下降,使得感染率增加。此外,接受器官移植、癌症治療或長期服用類固醇等藥物的人士,免疫系統受到抑制,也容易在手術後出現傷口發炎或潰爛的情形。
常見誘發傷口感染的因素還包括手術時間過長、手術部位靠近腸胃道(如腹部、肛門周圍)、個人衛生習慣不佳,以及術後未依照醫囑換藥或清潔。此外,如果在住院期間有其他合併感染(如泌尿道、呼吸道感染),也會提高手術傷口二次感染的可能性。
因此,針對上述高風險族群與常見成因,醫護人員通常會給予更嚴謹的術前評估和術後照護建議,例如加強消毒、延長抗生素使用時間或安排更密集的回診追蹤,以減少不必要的併發症發生。
手術後在家自行照顧傷口時,正確的清潔與換藥方式對預防感染至關重要。以下整理幾個簡單但必須遵守的步驟,幫助你降低傷口感染風險,讓恢復期更加安心。
首先,進行任何傷口處理前,務必用肥皂和清水將雙手徹底洗淨,再用乾淨毛巾擦乾。如果有醫師指示可使用酒精或消毒液,也可加強雙手消毒。切記,不要直接用未經消毒的雙手碰觸傷口,以避免細菌入侵。
清潔傷口時,可依照醫師建議,用生理食鹽水或無菌棉棒輕柔地清理傷口周圍。避免使用刺激性強的清潔劑或碘酒(除非醫師特別交代),以免影響癒合。若發現敷料有滲出物或變色,應立即更換。
更換敷料時,請選擇市售無菌敷料或依醫院開立的材質操作,每次更換都要檢查傷口是否有紅腫、膿液、異味等異常狀況。如有上述情形請及早就醫。包紮時記得勿纏太緊,保持透氣,有助於傷口癒合。
正確的消毒方法為:由內而外、由上而下,採螺旋狀輕拭方式處理,避免重複來回擦拭造成二次污染。如果有特殊抗菌藥膏需塗抹,也要按照醫囑適量使用,勿自行增減劑量或頻率。
最後提醒,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碰水、劇烈運動及悶熱環境,以降低細菌滋生機會。只要確實執行這些基本步驟,就能大幅降低手術傷口感染風險,促進順利康復。
手術後傷口的護理,選對適合的照護用品非常重要,不僅能降低感染風險,還能幫助傷口順利癒合。台灣市面上有許多方便取得的傷口照護產品,無論是藥局、便利商店或醫療器材行,都能輕鬆購得。以下介紹幾種常見且實用的傷口照護用品及使用建議。
無菌紗布與防水敷貼是最基本的選擇,能有效隔離外界細菌與灰塵。若傷口分泌物較多,可選用吸收力強的高分子敷料。更換時務必以酒精或生理食鹽水清潔雙手,確保每次換藥都在乾淨的環境下進行。
台灣常見如優碘、百多邦等抗菌藥膏,可根據醫師建議薄薄塗抹於傷口表面,預防細菌感染。不過切記,使用任何藥膏前應徵詢醫療人員意見,以免產生過敏或不良反應。
醫用紙膠帶、彈性繃帶等固定用品,在台灣各大藥局都可輕易購得。選擇低敏感性的膠帶可以減少皮膚刺激,建議定期檢查皮膚狀況並適時更換位置,避免紅腫或損傷。
常用的消毒液如生理食鹽水、優碘或酒精棉片。一般來說,生理食鹽水較溫和,適合日常清潔;優碘則適合初期消毒,但不宜長期使用。清潔時請避免直接將瓶口接觸傷口,以防二次污染。
即使已經做好手術傷口的日常照護,有時仍可能出現感染或傷口惡化的情況。了解何時該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是避免併發症、確保健康的重要步驟。以下整理幾種情況,若您遇到這些狀況,請務必儘速就醫,勿自行拖延。
若您本身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免疫力低下,或是年長者、小孩,更要特別留意上述徵兆。一旦發現異常,請攜帶病歷及相關資料,就近至診所或醫院外科門診,由專業醫師評估處理,不建議自行換藥或購買成藥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記得: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預防傷口感染惡化的關鍵!如果拿捏不定是否要看醫生,也可以先致電原手術院所或健康諮詢專線,由護理人員協助判斷。
在台灣,許多民眾對於手術傷口照護存在一些坊間流傳的迷思與錯誤做法,這些觀念若未及時釐清,反而可能增加感染風險。以下整理出幾項常見的誤解與說明,協助大家正確預防手術傷口感染。
很多長輩會建議開窗戶、吹電扇讓傷口「透風」加速癒合,但其實這樣容易讓空氣中的灰塵、細菌接觸到傷口,反而增加感染機率。正確做法應保持環境整潔通風即可,不需刻意直吹或大幅度通風。
有些人認為天天用酒精或雙氧水清潔才不會發炎,其實過度消毒會破壞新生組織,反而延緩癒合。一般來說,醫師會指示使用生理食鹽水或指定藥膏清潔即可,不建議自行頻繁更換消毒液。
傷口癒合期間偶爾會癢,但抓癢或摩擦很容易造成細菌入侵甚至撕裂新生皮膚。建議可以用輕拍方式舒緩,必要時請諮詢醫護人員,而非自行抓癢。
發燒是全身性感染徵兆,但局部紅腫、滲液、有異味等也都可能是早期感染的表現。千萬不要因為沒有發燒就掉以輕心,任何異常都應及早回診。
預防手術傷口感染最重要的是遵照醫師指示進行換藥與照護,不要聽信未經證實的偏方。遇到疑問應直接諮詢專業醫療人員,才能降低併發症機率,讓傷口順利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