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常見外科手術及照顧重點

1. 兒童常見外科手術介紹

在台灣,許多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先天或後天的健康問題,而需要接受外科手術治療。這些手術多數目的在於改善小朋友的生活品質、預防併發症,或是解決急性健康問題。常見的兒童外科手術包括闌尾炎手術、疝氣修補手術、包皮環切手術,以及扁桃腺切除手術等,每一種都有其特殊的適應症和照護重點。

闌尾炎(俗稱盲腸炎)是國內兒童最常見的急腹症之一,當闌尾發炎時,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通常需緊急進行闌尾切除手術。疝氣則是指腹壁某部位肌肉較薄弱,導致腸子或脂肪組織突出形成腫塊,最常見於鼠蹊部疝氣,若未治療可能造成腸阻塞或絞窄情形,因此建議盡早接受修補手術。

包皮環切手術則主要針對包莖或反覆包皮發炎的小朋友進行,目的是預防泌尿道感染並改善衛生狀況。至於扁桃腺切除手術,則多半用於反覆扁桃腺發炎、呼吸道阻塞或睡眠呼吸中止等情形,以提升孩子的生活品質與健康。

無論是哪一種外科手術,醫師都會依據孩子的年齡、病情嚴重度及整體健康狀況來評估是否需要動刀。家長在面對醫師建議進行手術時,可以多了解各類常見手術的目的與原則,有助於後續照顧與心理調適。後續段落將針對每種常見手術及其照護細節做更深入介紹。

2. 手術前家長與小朋友的準備

當孩子需要接受外科手術時,不只小朋友本身會感到緊張,家長的焦慮情緒也會影響孩子。因此,手術前的心理建設和充分準備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可以先和醫療團隊討論,瞭解手術的流程及可能遇到的狀況,再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跟孩子說明,讓他們知道這是一個幫助身體變健康的過程。

心理建設方面,建議家長正面引導孩子,可以陪同閱讀與手術相關的繪本、影片,或分享其他小朋友成功經歷,減輕他們對陌生環境及醫療器械的恐懼。如果孩子有疑問,也要耐心傾聽並給予鼓勵與安撫,避免用「不會痛」、「一下子就好」等簡化語言,應誠實說明但強調醫護人員會照顧他。

飲食方面,依照醫院指示通常需在手術前六至八小時禁食(包括水),以降低麻醉風險。家長務必配合醫護指示,如有特殊飲食需求或慢性疾病,請提前告知醫護團隊協助安排。

此外,前一晚要讓孩子充分休息睡眠,有助於隔天精神狀況良好迎接手術。建議當天穿著舒適、易穿脫的衣物,以方便術後照顧。同時也可攜帶孩子喜愛的小玩具或安撫物品進入病房,增加安全感。

衛教重點還包括:提醒家長手術前勿自行給予任何藥物(如退燒藥、止痛藥),若孩子有感冒、發燒等症狀應主動向醫師反映。有些外科手術需事先抽血或拍攝X光檢查,也請依預約時間準時配合完成。

最後,家長自身保持穩定情緒、展現信任醫療團隊的態度,是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透過細心準備與陪伴,不僅能提升孩子手術順利度,也有助於恢復期更快適應與康復。

3. 住院與手術當日流程說明

當孩子需要接受外科手術時,家長常常會感到緊張與不安。熟悉住院與手術當日的流程,有助於家長和小朋友安心面對治療。以下將介紹一般兒童外科手術當天的標準流程,讓您可以提前做好心理及實務準備。

報到與住院準備

手術當天,請依照醫院通知的時間準時到達指定的住院櫃檯報到。報到時需攜帶健保卡、身份證明文件,以及事先填寫好的相關同意書。護理人員會協助安排住院床位並介紹病房環境,同時再次確認手術項目與注意事項,讓家長及小朋友適應新環境。

麻醉前準備

手術前,麻醉醫師會進行評估,包括詢問病史、過敏反應及檢查身體狀況,必要時會抽血或進行其他檢查。護理師也會提醒禁食(通常為手術前6至8小時),確保孩子胃部空腹,以降低麻醉風險。若有需要,也會幫孩子更換手術服裝及移除飾品。

進入開刀房與手術進行

當輪到孩子進行手術時,護理人員會陪同至開刀房門口,家長通常需在外等候。醫療團隊會再次核對身份、手術部位及相關資料。進入開刀房後,由麻醉醫師負責給予麻醉,小朋友通常很快就會進入睡眠狀態,接著由外科醫師進行手術。

手術後甦醒觀察

手術結束後,小朋友會被送往恢復室(俗稱「甦醒室」)觀察一段時間,確認生命徵象穩定、麻醉效果消退後才可返回病房。這段期間醫護人員會密切監控呼吸、心跳、傷口狀況及疼痛指數。有任何異常都會即時處理,讓家長更放心。

整個流程設計皆以孩子安全與舒適為首要考量。只要配合醫護人員指示,一步步完成每個環節,就能大大降低焦慮,提高手術成功率及康復速度。

4. 術後照顧須知

兒童接受外科手術後,術後的家庭照顧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家長除了遵循醫療團隊指示,也需主動了解各項照護重點,以協助孩子順利康復、降低併發症風險。

傷口照護與感染觀察

術後最重要的是保持傷口清潔乾燥。更換敷料時應先洗手,並按照醫師建議進行;若發現傷口有紅腫、滲液、異味或持續疼痛等現象,應及早回診檢查,避免感染惡化。

飲食調整

術後初期宜採用清淡、易消化飲食,如白粥、湯品等,逐步恢復正常飲食。某些手術(如扁桃腺切除)則需暫避刺激性、粗硬食物。請依醫囑調整飲食內容,避免因飲食不當影響恢復。

疼痛管理與舒緩

若孩子術後感到不適或疼痛,可按醫師開立的止痛藥給予,不建議自行加減藥量。家長可多陪伴安撫,分散注意力,減輕孩子的不安與疼痛感受。

活動限制與安全措施

術後一段時間內應避免劇烈運動及攀爬跳躍,以防傷口裂開或出血。學齡兒童則視恢復情況再安排返校時間,並提醒老師協助注意活動安全。

全程關注孩子身體狀況,若有發燒、異常不適或其他疑慮,務必及時聯繫醫護人員,確保孩子健康平安度過術後恢復期。

5. 常見疑問及衛教Q&A

手術前,孩子要注意什麼?禁食多久?

手術前最重要的是遵照醫師指示進行「禁食」,通常需在手術前6至8小時停止進食固體食物,並於手術前2小時停止飲水,以減少麻醉時發生嘔吐或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台灣家長常擔心孩子會餓到哭鬧,但為了安全務必配合。如果孩子有特殊疾病或藥物需求,請主動告知醫療團隊。

術後疼痛怎麼處理?需要吃止痛藥嗎?

台灣家長多半擔心孩子會怕痛不敢活動。事實上,小朋友術後輕度不適可用冰敷、轉移注意力等方式舒緩。如醫師評估有需要,會開立適當劑量的止痛藥,一定要按時服用,不要自行增減劑量。多數兒童外科手術,疼痛控制良好能幫助恢復速度。

手術後傷口怎麼照顧?可以碰水嗎?

傷口護理是台灣爸媽經常詢問的問題。一般來說,依照醫囑保持傷口乾燥清潔,大約三天內避免直接碰水。若醫師有貼防水敷料,可依說明正常沐浴,但勿搓揉傷口部位。若發現紅腫、流膿或發燒,請立即回診。

孩子術後可以正常上學、運動嗎?

一般小型外科手術如疝氣修補、包皮環切等,約一週後即可逐漸恢復日常生活,但劇烈運動建議兩週內避免。若屬於較大範圍手術,應遵從醫師建議休養時間。有些學校老師會協助照顧,家長可事先溝通相關注意事項。

有哪些情況需要盡快回診或求醫?

如果出現持續高燒、傷口劇烈紅腫、流血不止、嚴重嘔吐或呼吸困難等異常情況,請勿拖延,應立即返院就醫。台灣部分家庭對症狀判斷較保守,有疑慮都應以安全為優先,多與醫護團隊聯繫。

如何讓孩子心理準備,減少恐懼?

小朋友面臨手術難免緊張害怕。建議家長可用故事書、圖卡解釋流程,也可以請院方提供衛教資源,讓孩子熟悉環境與流程。在台灣,不少醫院設有兒童遊戲治療師,可協助降低焦慮感。正向鼓勵和陪伴,是幫助孩子安心接受治療的關鍵。

6. 何時需返回醫院或緊急處理

家長在照顧孩子進行外科手術後,最擔心的莫過於術後出現異常狀況。了解哪些徵兆需要馬上就醫,是守護寶貝健康的重要關鍵。以下提醒幾項常見警訊,若出現請務必儘速帶孩子回醫院評估。

常見需立即就醫的警訊

  • 傷口出現大量滲血、分泌物變多且有異味
  • 突然高燒不退(超過38.5°C)、畏寒或全身無力
  • 傷口周圍紅腫熱痛急速加劇
  • 傷口裂開或縫線鬆脫
  • 孩子持續嘔吐、無法進食或明顯腹痛
  • 出現呼吸困難、臉色蒼白或意識不清等嚴重症狀

台灣常見急診聯絡方式與求助管道

若遇緊急情況,可直接撥打「119」尋求救護車協助,或攜帶健保卡就近前往大型醫院急診室。多數縣市設有區域教學醫院及兒童專科急診,如台大醫院、榮總、長庚、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等皆提供24小時服務。

此外,台灣也有衛生福利部24小時健康諮詢專線「1922」(防疫同時也提供一般健康諮詢),以及部分縣市推動的親子健康專線,可以先電話諮詢專業建議,再依指示決定是否需親自前往急診。

溫馨提醒:

術後照護期間,家長務必多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與傷口變化,當發現異常時不要猶豫,盡早尋求專業協助,以確保寶貝平安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