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受傷難免,但大多數人遇到小傷口時,幾天內就能癒合。然而,有一類傷口卻遲遲無法癒合,甚至持續數週或數月,這就是所謂的「慢性傷口」。根據醫學定義,慢性傷口是指經過正常治療後超過四週仍未癒合的傷口。這類問題在台灣銀髮族、糖尿病患者及長期臥床者中特別常見,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感染、壞死或截肢。
常見的慢性傷口症狀包括:紅腫熱痛不退、分泌物多、有異味、周邊皮膚變色、反覆破皮或潰爛等。其成因通常與血液循環不良(如靜脈曲張、動脈阻塞)、糖尿病控制不佳、長期壓迫(如褥瘡)、免疫力低下或局部感染有關。有時候,表面看似只是小小的傷口,但若背後隱藏著上述慢性疾病,就容易變成「久病不癒」的困擾。
慢性傷口帶來的不僅是身體上的疼痛,更影響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因此,認識慢性傷口的徵兆及原因,有助於及早發現並尋求正確的醫療協助,是每位國人都需要具備的重要健康知識。
慢性傷口不癒合的問題,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遇到,但確實有幾個特定族群,需要特別提高警覺。這些族群因為身體狀況、疾病或年齡等因素,讓他們更容易出現難以癒合的傷口,一旦發生延遲癒合,還可能導致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截肢等嚴重併發症。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糖尿病患者。由於血糖長期控制不佳會影響微血管循環及神經感覺,造成足部或下肢出現慢性潰瘍,醫學上稱為「糖尿病足」。即使只是小傷口,也容易因為感覺遲鈍而忽略照護,進一步惡化成難治的慢性傷口。
其次是年長者。隨著年齡增長,皮膚變薄且彈性下降,加上本身可能有多重慢性疾病(如心臟病、腎臟病),導致免疫力較弱、血液循環較差,使得傷口癒合能力明顯降低。此外,行動不便、長期臥床的銀髮族,也容易因壓力引發褥瘡,這類壓瘡往往很難自行癒合。
另外,接受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的癌症患者,由於治療過程中免疫力被抑制,同樣屬於高風險族群。再來像是洗腎患者、免疫系統疾病患者(例如紅斑性狼瘡)、以及營養不良者,都因為身體修復能力受限,在面對傷口時格外需要注意。
綜合來看,無論是因為疾病、年齡還是治療因素,只要屬於上述高風險族群,一旦有傷口久久無法癒合,就應該提高警覺,主動尋求專業醫師協助,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當發現傷口長時間未癒合,甚至反覆感染、滲液或紅腫時,選擇正確的醫療科別非常重要。台灣醫療體系完善,不同科別能針對不同類型的慢性傷口提供專業治療。以下介紹幾個常見、適合求診的科別,讓大家更清楚如何就醫。
外科: 如果你的慢性傷口是因為外傷、手術後傷口不癒合,或是糖尿病足部潰瘍等問題,建議先找外科醫師評估。外科醫師具備處理感染、壞死組織清創、縫合及進一步治療的經驗,對於需要積極處理的深層傷口特別有幫助。
皮膚科: 若是皮膚出現反覆破皮、潰瘍或疑似皮膚疾病導致的慢性傷口,例如濕疹、乾癬相關傷口,皮膚科能夠檢查是否有其他皮膚病變並給予藥物治療。尤其當懷疑有自體免疫疾病、血管炎等特殊原因時,皮膚科會協助進一步診斷與轉介。
傷口照護中心: 近年來許多大型醫院設立了「傷口照護中心」,專門收治各種難以癒合的慢性傷口,包括壓瘡(俗稱褥瘡)、糖尿病足、靜脈循環不良造成的潰瘍等。這些中心通常由跨領域團隊組成,包括護理師、營養師及復健師,可提供全方位的照護與衛教指導,是複雜慢性傷口患者的最佳選擇。
根據個人狀況選擇合適的科別,可以讓治療更有效率,也能避免病情惡化。如果不確定要掛哪一科,也可先至家醫科諮詢,由醫師協助評估後再轉介至最適合的專科,讓慢性傷口獲得最妥善的照顧。
當慢性傷口遲遲無法癒合,決定前往醫院就診時,建議事先了解相關求診流程與需準備的事項,讓看診過程更順利,也能幫助醫師精確判斷病情。
首先,建議您攜帶健保卡、身份證件,以及過去相關的醫療紀錄,例如:之前的檢查報告、用藥明細、照片記錄等。若有曾就診於其他醫療院所,將歷史傷口照片或處置紀錄一併帶來,有助於專科醫師全面評估傷口變化與治療效果。
接著,若是初次求診,可以直接掛號「外科」、「整形外科」或「皮膚科」門診。部分大型醫院設有「傷口照護中心」,也可優先考慮。現場報到時,記得向櫃檯人員說明您的狀況為「慢性傷口不癒合」,以便協助分流至最適合的專科門診。
就診當天,建議穿著寬鬆衣物,方便醫師檢查受影響部位。同時,不要自行移除敷料或藥膏,維持原狀到院即可。如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也請向醫師主動告知,以利整體治療規劃。
最後,若傷口伴隨發燒、紅腫劇痛、流膿惡臭等嚴重感染症狀,請盡速至急診就醫。切勿拖延,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時間。
在台灣,慢性傷口不癒合的患者越來越多,醫療院所也逐漸發展出多元且專業的傷口照護資源。若您長期受慢性傷口困擾,不用擔心無處求助,許多大型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及部分診所皆設有「傷口照護門診」,由專業的傷口護理師與相關醫師團隊共同提供個人化治療方案。
傷口照護門診通常由皮膚科、外科(如整形外科、一般外科)、甚至新興的傷口專科醫師主導,並結合營養師、復健師等跨領域專業人員,針對糖尿病足、壓瘡、靜脈潰瘍等慢性傷口提供評估、換藥、清創以及各項先進治療(如負壓治療、生物敷料)。
此外,部分社區護理之家與長照機構也有合作的「到宅傷口照護」服務,特別適合行動不便或長期臥床的患者。透過這些服務,患者能在家中接受專業人員定期訪視與換藥,大幅減少往返醫院的不便與感染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全台不少縣市衛生局也積極推廣「社區健康促進計畫」,與地方診所或居家護理機構合作,讓民眾獲得更即時、更在地的傷口諮詢及處理。相關資訊可洽當地衛生局或各大醫院官網查詢。
無論是自行前往醫院掛號,還是尋求居家照護支援,都建議選擇經驗豐富、具備完整團隊的醫療單位。這樣不僅能確保傷口獲得妥善管理,也能降低併發症風險,加快癒合速度,提高生活品質。
慢性傷口不癒合除了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外,日常正確的自我照護與預防更是降低風險的關鍵。以下提供幾項實用的建議,協助大家守護自己的健康,減少慢性傷口發生的機會。
首先,維持傷口清潔是最基本且重要的步驟。建議每日使用生理食鹽水或醫師建議的清潔用品輕柔沖洗傷口,避免使用刺激性的酒精或雙氧水,以免破壞新生組織。清潔後應以無菌紗布覆蓋,並定期更換,預防感染。
此外,保持傷口周圍皮膚乾爽、避免潮濕環境,也有助於傷口癒合。若發現紅腫、流膿、異味等疑似感染徵兆時,應盡快就醫,不要自行處理,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飲食方面,可多攝取蛋白質、維生素C與鋅等營養素,有助於促進傷口修復。若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更需積極控制血糖與血壓,降低併發症的機率。
最後,避免久坐久臥、適度活動身體也是預防慢性傷口的重要一環。對於長期臥床或行動不便者,家屬應協助定時翻身減壓,並選擇透氣舒適的床墊和衣物。
綜合來說,慢性傷口的照護需要醫療團隊與個人共同努力。民眾若能落實日常照護與預防觀念,即可大幅降低慢性傷口帶來的不便與風險。如有任何疑慮,務必諮詢專業醫師獲得正確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