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醫師建議:常見健康迷思破解

早餐該不該吃?外科醫師現身說法

「不吃早餐容易生病」這句話幾乎是台灣人從小聽到大的健康忠告,許多家長和老師都會強調早餐的重要性,甚至有「早餐吃得像國王」的說法。不過,隨著現代生活型態改變,越來越多人因為時間緊湊、減肥或間歇性斷食等因素選擇不吃早餐。那麼,從醫學觀點來看,真的每個人都需要吃早餐嗎?

外科醫師表示,其實「一定要吃早餐」並非放諸四海皆準的健康原則。根據近年多項國際研究發現,不吃早餐與直接導致生病之間尚未有明確且直接的因果關係。對於一般健康的成年人來說,如果你沒有特別的不適或疾病史,偶爾不吃早餐並不會明顯增加生病風險。

不過,外科醫師也特別提醒,有些族群還是必須重視早餐。例如:正值成長期的青少年、孕婦、糖尿病患者、或是需要長時間體力活動的人。如果你早上常感到頭暈、無力、注意力難以集中,那麼規律攝取營養均衡的早餐,對維持穩定血糖與身體機能確實有益。

反之,如果你的生活作息較晚、早上胃口差或採行間歇性斷食,只要三餐總熱量及營養素攝取充足,身體依然能維持正常運作。醫師強調,最重要的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生活型態做出合適選擇,而不是盲目跟從單一健康標語。

2. 多喝水真的會洗腎?常見迷思大揭露

很多人聽到「多喝水會洗腎」這句話,心裡不免打個問號。坊間流傳喝太多水會讓腎臟過度工作,甚至導致腎功能受損,這種說法到底正不正確?事實上,多數外科醫師與腎臟專家都一致認為:一般健康成人適量補充水分,不但不會傷腎,反而有助於代謝廢物、維持身體機能。

台灣天氣悶熱,加上生活節奏快,許多人容易忽略補充水分的重要性。其實,正常的腎臟每天都需要處理大量血液中的代謝產物,而適量飲水能幫助稀釋尿液、防止結石形成。如果長期攝取水分不足,反而可能增加泌尿道感染、腎結石的風險。

那麼「喝太多水會洗腎」這個說法從哪來?醫師指出,只有在嚴重腎臟病或特定疾病患者(例如慢性腎衰竭、心臟衰竭)時,才需要限制飲水量;對於一般人來說,只要根據口渴狀況、活動量、氣候等調整飲水,一天約1500到2000cc就很足夠,並不會造成負擔。

外科醫師也提醒民眾,如果發現自己常常口渴、尿量減少或尿色偏黃,就代表身體可能缺水,可以適時增加飲水。而如果出現全身浮腫、呼吸困難等特殊症狀,建議及早就醫,由專業醫師評估飲水需求。

總結來說,「多喝水會洗腎」只是錯誤迷思。健康成年人只要掌握適量原則,不僅無需擔心傷害腎臟,還能促進新陳代謝、保護泌尿系統健康。保持良好飲水習慣,是外科醫師一致推薦的日常保健方法之一。

3. 運動會讓手術傷口開?術後照護迷思解答

很多台灣民眾在接受外科手術後,最常問的問題之一就是:「我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運動?運動會不會讓傷口裂開?」這類疑慮不只反映大家對健康的重視,也顯示資訊流通仍有落差。其實,現代外科醫師強調,正確的術後活動安排不僅能促進恢復,還能減少併發症的風險,但方法和時機點非常重要。

一般來說,大部分小型手術如盲腸炎、疝氣修補等,在傷口穩定、沒有明顯滲血或紅腫情況下,約一至兩週即可進行輕微日常活動。但若是較大範圍或深層組織手術,例如腹部大手術、關節置換,則通常建議至少四至六週內避免激烈運動,包括提重物、跑步或劇烈伸展。這段期間應以散步、輕度伸展為主,逐步評估身體反應。

外科醫師特別提醒,術後初期最怕「太心急」,以為越早恢復活動越好。其實,過度用力容易拉扯新癒合的組織,造成傷口裂開、延遲癒合,甚至增加感染機會。尤其台灣習慣家人協助照護,有時病患不好意思拒絕親友邀約外出或提重物,更要特別注意提醒自己量力而為。

日常照護方面,每天觀察傷口有無異常分泌物、紅腫熱痛;保持傷口乾燥清潔,如遇到出汗較多的情形,建議適時更換敷料並諮詢醫師意見。若本身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也要更謹慎管理血糖,避免影響傷口癒合速度。

總結來說,「運動會讓傷口裂開」這個說法並非完全正確,而是要看運動的種類與時間點。最安全的做法,是遵循外科醫師給予的復健指引,有任何不適或疑問時,立即回診諮詢專業醫療團隊。千萬不要因為急於恢復而忽略了身體真正需要的休養時間。

4. 喝雞湯真的能促進傷口癒合嗎?

在台灣,許多人在手術後或身體虛弱時,家屬總會熬一鍋熱騰騰的雞湯,希望讓病人補元氣、促進傷口癒合。這樣的飲食習慣早已成為民間常見的「養生秘訣」,甚至不少病患術後第一個念頭就是:「我什麼時候可以喝雞湯?」但雞湯真的有如此神奇的療效嗎?外科醫師從專業角度來解釋這個迷思。

科學研究顯示,雞湯本身確實含有蛋白質、胺基酸及部分維生素與礦物質,對於身體修復有一定的幫助。然而,雞湯並不是唯一也不是必需的營養來源,更不具有「加速傷口癒合」的特殊魔法。真正影響傷口癒合的是整體營養均衡,包括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C、鋅等元素。此外,部分傳統雞湯油脂含量較高,對於某些剛做完腹部手術或腸胃功能尚未完全恢復的患者,其實不太適合大量飲用。

外科醫師建議,術後初期應以清淡、易消化且營養充足的飲食為主,例如豆腐、蒸蛋、瘦肉粥等;等到腸胃狀況穩定,再適量攝取清淡的雞湯。但若家屬堅持以雞湯補身,建議可將表面浮油撈除,只喝清湯部分,以減少脂肪攝取。

值得提醒的是,有些人誤認為多喝雞湯就能「大補」,反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營養素的攝取,例如蔬菜、水果及全榖類。外科醫師強調,「多元且均衡」才是術後恢復最重要的原則,不宜單靠某一種食材。萬一遇到高血壓、高膽固醇等慢性病患者,更要特別注意飲食中鈉與脂肪的控制。

5. 小病不用看醫生?自我診斷的風險

台灣人常有「小毛病忍一忍就好」、「自己買成藥吃就行」的觀念,覺得只有大病或重症才需要去醫院。外科醫師提醒,這樣的心態其實潛藏著不小的健康風險!許多疾病在早期時症狀輕微,若錯過黃金治療時機,後果可能比想像中嚴重。

例如腹痛、腫塊、長期咳嗽等症狀,民眾往往會自行判斷為感冒、腸胃不適或單純拉傷,但這些也可能是闌尾炎、腫瘤或其他重大疾病的徵兆。外科醫師經常遇到病患因為拖延就醫,導致病情惡化,不僅治療難度提升,甚至增加併發症和生命危險。

特別要注意,如果身體出現持續性疼痛、異常腫塊、傷口遲遲未癒合、突然體重減輕或排便習慣改變等狀況,千萬不可掉以輕心。這些都屬於警訊徵兆,建議盡快尋求專業醫師診斷,而不是依賴網路資訊或親友經驗來「自我診斷」。

不少外科醫師指出,台灣人因工作忙碌或怕麻煩而延誤就醫,很容易錯失最佳治療時機。例如闌尾炎初期只需簡單手術即可痊癒,一旦拖到腹膜炎甚至敗血症,治療過程就會更複雜且危險。

最後提醒大家:身體是自己的本錢,有任何疑似異常的健康狀況,務必及時諮詢專業醫師。不要讓「小病不用看醫生」的迷思成為日後無法彌補的遺憾!

6. 冷氣開整晚會著涼嗎?夏日健康守則

台灣的夏季悶熱又潮濕,許多人晚上睡覺時習慣將冷氣開整晚,不過長輩總是提醒:「冷氣吹太久,小心著涼感冒!」這樣的說法真的有根據嗎?外科醫師指出,其實只要正確使用冷氣,並不容易因為吹冷氣而「著涼」。

首先,「著涼」並不是因為溫度低,而是因為身體受到病毒或細菌感染。外科醫師強調,空氣中的病原體才是真正讓人感冒的主因。若房間通風不良,反而更容易滋生細菌、塵蟎與黴菌。因此,在台灣這種高溫高濕環境下,適當使用冷氣除了能提升睡眠品質,也有助於降低過敏及呼吸道疾病發生率。

正確的做法建議如下:設定室內溫度在26至28度之間,避免溫差過大導致身體不適;搭配除濕功能,可減少空氣中的水氣與悶熱感。此外,睡前可將冷氣調為「定時關機」或「舒眠模式」,讓身體在後半夜不至於因長時間受冷而出現肌肉痠痛等狀況。若擔心直接對著身體吹,可調整出風口朝上方循環。

醫師也特別提醒,長期在密閉空間開冷氣時,務必注意室內空氣流通,每天適度開窗換氣,有助於維持空氣品質。同時,要記得定期清潔冷氣濾網,以防止灰塵和細菌堆積,保護呼吸道健康。

綜合來看,只要合理設定冷氣溫度與濕度、注意換氣和清潔,就不用擔心「開整晚冷氣會著涼」。外科醫師也呼籲大家,不要因為傳統迷思而犧牲健康的睡眠品質,在炎炎夏日善用家中設備,好好照顧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