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感冒用藥迷思,內科醫師親自破解

1. 感冒藥一定要吃嗎?

很多台灣民眾一感冒就會立刻想到「是不是一定要吃藥?」其實,感冒多數是由病毒引起,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可以直接殺死感冒病毒。市面上常見的感冒藥,其實主要是用來「緩解症狀」,像是退燒、止咳、化痰或減輕鼻塞等,幫助患者舒適度過病程,而不是直接治療感冒本身。

許多人誤以為「不吃藥,感冒會更嚴重」或「吃了藥可以讓感冒快點好」,但事實上,健康的成年人如果只是輕微症狀,可以選擇充分休息、多喝水,不一定非得馬上服藥。只有當症狀影響到日常生活,例如發燒不退、咳嗽嚴重、睡不好等,才建議根據醫師或藥師指示使用適合自己的藥物。

總結來說,感冒藥不是「必吃」的,而是視個人症狀與需求做選擇。若有特殊疾病(如慢性病、免疫低下)或症狀明顯加重時,則應儘早諮詢專業醫療人員評估治療方式。破除迷思,不要自行亂吃成藥,更不要為求快速痊癒而自行加大劑量,以免傷身。

2. 感冒藥可以根治感冒嗎?

在台灣,許多人一感冒就會立刻尋求成藥或診所醫師的協助,坊間也流傳著「吃藥能好得快」、「感冒吃藥就會根治」這類說法。其實,這些觀念並不完全正確。作為內科醫師,筆者經常遇到病人詢問:「醫生,我是不是要趕快吃藥,這樣才會好得比較快?」事實上,感冒用藥的主要目的是緩解症狀,而非直接消滅病毒、達到根治效果。

感冒大多數是由病毒引起,目前尚無特效藥物能夠直接殺死所有感冒病毒。市面上的感冒藥多屬於對症治療,例如退燒、止咳、減輕喉嚨痛或鼻塞等。這些藥物可以讓你在生病期間生活比較舒服,但並沒有辦法「加速痊癒」或「根治」感冒本身。

從醫學角度來看,一般健康成人感染普通感冒,免疫系統會自動啟動抵抗機制,通常約需7至10天便可自行恢復。服用感冒藥只是輔助身體度過不適的時期。如果抱持著「吃藥就會完全斷根」的期待,不但容易產生誤解,也可能因為過度依賴藥物而忽略了休息與補充水分的重要性。

此外,有些人誤以為只要有症狀就必須馬上吃藥,其實並不是每次輕微的感冒都需要用到成藥。有些症狀輕微的個案,只要多休息、多喝水,讓身體有足夠時間修復,大部分都能自行康復。而一味追求「快速見效」反而可能增加肝腎負擔,甚至出現藥物副作用。

總結來說,市面上的感冒藥無法根治感冒,只能幫助你減輕不適。如果症狀嚴重、持續不退或合併其他併發症(如高燒不退、呼吸困難),則建議儘早就醫,由專業內科醫師評估及治療。

3. 抗生素是治感冒的必要藥物嗎?

很多台灣民眾感冒時,第一個念頭就是「是不是要吃抗生素?」甚至有患者會主動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認為這樣可以讓病好得更快。其實,這是一個相當普遍的迷思,也是台灣醫療現場常見的濫用問題。

感冒大多是由病毒引起,例如流感病毒、鼻病毒等,而抗生素的作用對象是細菌,不是病毒。因此,單純的病毒性感冒服用抗生素並不會幫助康復,反而會增加身體負擔,還可能導致腸胃不適、過敏或其他副作用。

更嚴重的是,長期濫用抗生素會讓細菌產生抗藥性,也就是「超級細菌」問題日益嚴重。這不僅影響個人健康,也會威脅到整體公共衛生。有些國家甚至已經出現無藥可醫的細菌感染案例。

那什麼時候才需要使用抗生素呢?通常只有在出現細菌感染的徵兆,例如化膿性扁桃腺炎、中耳炎、鼻竇炎加劇或合併肺炎時,醫師才會根據臨床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在沒有明確細菌感染證據下,自行服用或要求抗生素其實是多此一舉。

醫師提醒大家,如果只是一般流鼻水、咳嗽、喉嚨痛等輕微症狀,多半只需充分休息、多喝水,搭配適度緩解症狀的藥物即可。不要自行購買或向醫師索取抗生素,保護自己也保護社會。

4. 中西藥可以一起吃嗎?

在台灣,許多民眾習慣在感冒時同時服用中藥和西藥,希望能「雙管齊下」快點好轉。特別是長輩們常會詢問診所醫師:「我家裡有中藥粉,可以跟西藥一起吃嗎?」甚至有些人會認為兩種藥物混合服用效果更佳。然而,這樣的做法其實隱藏不少風險。

首先,中藥與西藥成分複雜,有些彼此之間可能產生交互作用。例如某些中藥材會影響肝臟代謝酵素,使得西藥在體內的濃度改變,進而降低療效或增加副作用。此外,有些中藥本身就有止咳、退燒、化痰的功能,如果再加上類似成分的西藥,容易造成重複用藥,導致過量或不良反應。

根據內科醫師經驗,最常見的問題之一,是病人同時服用含麻黃的感冒中藥和含有去鼻塞成分(如Pseudoephedrine)的西藥,結果出現心悸、血壓升高等副作用。還有些患者因腎功能較差,在未經醫師評估下服用多種中、西藥,導致腎臟負擔加重,引發健康危機。

醫師普遍建議,如果真的需要服用中、西藥,一定要諮詢專業醫療人員,並告知所有正在服用的藥物種類。切勿自行決定混合使用,也不要根據坊間傳說或親友推薦任意嘗試。若必須同時服用不同系統的藥物,建議間隔至少一至兩小時,以減少交互作用風險,但最安全的方式仍是讓主治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合併使用。

台灣內科醫師強調,每個人的體質及疾病狀況不同,用藥更需個別化設計。即使市面上有些複方製劑已將中西成分結合,但不代表所有患者都適用。尤其對於年長者、慢性病患,更應格外謹慎。正確的觀念應該是:遵從醫囑、完整告知病情與過往用藥史,才能達到安全又有效的治療目標。

5. 感冒藥會不會傷肝傷腎?

台灣民眾常擔心服用感冒藥會造成肝臟或腎臟負擔,這確實是許多人在看診時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尤其是廣告、網路謠言常提及「吃藥傷身」,導致有些人甚至出現「輕微感冒也不敢吃藥」的情形。內科醫師表示,其實大多數市售的感冒藥(如止痛退燒、抗組織胺、止咳化痰等複方藥物),只要按照醫囑正確服用,對健康的肝腎功能者而言並不會造成明顯損害。

常見的感冒藥成分例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又稱普拿疼)、布洛芬等,在正常劑量下,人體的肝臟和腎臟都能有效代謝與排除。只有在過量服用、長期自行購買大量使用、或已知本身有肝腎疾病的患者,才需要特別留意副作用風險。例如乙醯胺酚若一次大量攝取,確實可能引發肝毒性;而布洛芬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則需注意對腎臟的潛在影響。

醫師建議,民眾切勿因為害怕副作用而延誤治療,也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如果已知自己有慢性肝病、腎病,應主動告知醫師,由專業評估是否需要調整處方。此外,避免同時服用多種含相同成分的感冒藥,也是降低肝腎負擔的重要原則。

總結來說,只要遵從醫囑、按照指示服用,短期使用感冒藥並不會對肝臟或腎臟造成嚴重傷害。台灣氣候潮濕多變,感冒時適度休息與正確用藥比一味抗拒吃藥更能保護健康。如有疑慮,也可諮詢家庭醫師或社區藥師專業意見。

6. 便利商店賣的感冒成藥可以放心吃嗎?

在台灣,便利商店販售的成藥越來越普及,對於忙碌的上班族、學生族群來說,隨手購買感冒藥已經成為日常。不過,許多人會有疑問:「這些在超商就能買到的感冒藥,可以安心服用嗎?」事實上,雖然這些成藥經過衛福部審核,但仍有幾個重要的迷思與注意事項,需要大家謹慎評估。

首先,便利商店販售的多屬於「乙類成藥」,意即民眾可自行購買,不須醫師處方。這些感冒成藥多為綜合配方,包含退燒、止痛、抗組織胺等成分,用於緩解一般感冒症狀。然而,由於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自行用藥時若未看清楚藥品成分,有可能重複服用相同作用的藥物(例如:含有對乙醯氨基酚的退燒藥),增加肝臟負擔。

另外,部分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或孕婦、哺乳媽媽,在選用成藥時需特別小心。有些市售感冒藥內含去鼻塞成分(如pseudoephedrine),可能導致血壓升高或心悸,加重原本疾病風險。若不確定自己的情況適不適合服用,建議諮詢醫師或藥師專業意見。

此外,不少人有「症狀還沒好,乾脆多吃一點」的錯誤觀念。其實,任何藥物皆應按照說明書標示的劑量與間隔服用。超量服用不僅無助於加快痊癒,更可能引發副作用,例如噁心、頭暈,甚至嚴重肝腎損傷。

如果出現以下狀況,就不建議只靠便利商店買的成藥自行處理:
‧ 發燒超過三天未退
‧ 持續咳嗽、喘不過氣
‧ 有胸悶、心悸、呼吸困難等異常症狀
‧ 年幼兒童、年長者或慢性病患者

總結來說,便利商店的感冒成藥雖然方便,但並非萬靈丹,更不能取代專業診療。正確看懂藥品標示、不任意混合用藥,是保護自身健康的重要關鍵。如有疑慮或症狀持續惡化,務必盡早就醫,由內科醫師給予最適切的治療建議。

7.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感冒藥?

台灣藥局與便利商店常見多種感冒藥品牌,配方各有差異,許多人面對琳瑯滿目的選擇時,容易陷入迷思。內科醫師提醒,選購感冒藥前應先確認自身的症狀,例如是流鼻水、喉嚨痛、咳嗽還是頭痛,再針對症狀選擇對應成分的藥品,而非一味追求「全效」或「最強」。

有些複方感冒藥含有多種成分,如抗組織胺、鎮咳劑、解熱鎮痛劑等。若只有單一症狀,建議選用對應的單方藥品,以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例如,單純發燒可以選擇乙醯胺酚(普拿疼),而不是同時含有多種成分的複方感冒藥。

選購時也要特別注意自身是否有特殊疾病或正在服用其他慢性病藥物,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部分感冒藥成分可能會影響原本的用藥效果,甚至產生交互作用或增加副作用風險。

內科醫師建議,若為孕婦、哺乳婦女、兒童、高齡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在自行購買市售感冒藥前,務必先諮詢專業醫師或藥師意見,以確保安全用藥。千萬不要聽信網路謠言或親友推薦,避免誤用造成健康危害。

此外,如果出現持續高燒超過三天、呼吸困難、劇烈胸痛、意識不清等嚴重症狀,也應盡速就醫,由專業醫療團隊評估診治,不可拖延。

最後提醒,民眾在購買及使用感冒藥時,要養成閱讀藥品仿單(說明書)的習慣,了解適應症、禁忌症、副作用及正確服用方式。如有任何疑問,都可向社區藥局的藥師或診所醫師提出諮詢。

正確挑選與使用感冒藥,不僅能減輕不適,更能保障自身健康安全。遇到不了解的情況時,尋求專業協助永遠是最穩妥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