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與流感有何不同?內科醫師詳解

1. 感冒與流感的定義與常見症狀

每到天氣變化,許多人都會出現咳嗽、流鼻水等不適,但這些症狀究竟是普通感冒還是流行性感冒(流感)?雖然兩者名稱相似,實際上卻有明顯差異。本文將從內科醫師的角度,解析感冒與流感在病毒來源及臨床症狀上的不同,協助大家正確辨識與因應。

感冒(Common Cold)主要由鼻病毒、冠狀病毒等多種病毒引起,是最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其症狀通常較輕微,包括喉嚨癢痛、流鼻水、打噴嚏、輕微咳嗽,有時會伴隨低燒或全身倦怠。一般來說,症狀持續3到7天即可緩解。

相較之下,流感(Influenza)則是由流感病毒A型或B型感染所致,傳染力極強且發病速度快。典型症狀包括高燒(38°C以上)、全身肌肉痠痛、明顯頭痛、喉嚨痛、乾咳及極度疲倦,有時還會伴隨畏寒或冒冷汗。流感病程較重,部分患者可能因併發症而住院。

總結來說,雖然感冒與流感同屬呼吸道疾病,但兩者的致病病毒不同,症狀表現也有明顯差異。正確區分,有助於後續治療和自我照護。

2. 傳染途徑與流行季節

在台灣,感冒與流感雖然同屬於呼吸道傳染病,但兩者的傳染方式和高峰季節略有不同。一般感冒主要是由鼻病毒、冠狀病毒等多種病毒引起,常見的傳播方式是透過飛沫傳染,例如打噴嚏、咳嗽時釋放出的飛沫,以及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後再碰觸口鼻眼等黏膜部位。

流感則是由流感病毒所引發,傳播力較強,同樣以飛沫為主,但只要近距離與患者交談、共用餐具或門把等,都有可能受到感染。此外,流感病毒在空氣中存活時間較長,因此更容易造成群聚感染,特別是在學校、公司、醫療院所等密閉空間。

就流行季節而言,台灣的感冒沒有明顯季節性,一年四季都有機會發生,尤其是天氣突然變化或身體抵抗力較弱時較容易中標。但流感則具有明顯的季節高峰,通常集中在每年的11月到隔年3月之間,也就是秋冬季節。這段期間因氣溫降低、人們活動多在室內,加上冷空氣使呼吸道防禦能力下降,更容易爆發流行。

因此,在台灣每逢秋冬換季期間,不僅醫院急診流感病人暴增,校園也經常出現班級請假潮。專家建議民眾在此時期應更加注重個人衛生習慣,如勤洗手、配戴口罩,以及避免與疑似患者密切接觸,以降低感染風險。

3. 臨床表現與併發症

感冒與流感在臨床表現上有明顯的差異。一般感冒的症狀較為輕微,常見包括喉嚨痛、打噴嚏、鼻塞、流鼻水及輕度咳嗽,少數患者會有低燒或輕微頭痛。大多數人即使感冒,也能維持正常生活作息,不會有明顯的不適。

流感則不同,發病通常非常突然,且症狀明顯較重。常見的表現有高燒(超過38°C)、全身痠痛、嚴重頭痛、極度疲倦、乾咳,甚至有時會伴隨畏寒、食慾不振。流感帶來的不適感常讓人難以維持日常活動,需要臥床休息。

在病程方面,感冒通常持續3至7天,隨著時間推進症狀會逐漸減輕;而流感則可能持續一週以上,有時嚴重者甚至需更長時間康復。此外,流感引起的全身性不適,比感冒來得劇烈許多。

併發症方面,普通感冒很少導致嚴重後遺症,但流感則須特別小心。流感可能引發肺炎、中耳炎、鼻竇炎、氣喘惡化等併發症,尤其是年長者、慢性病患者或免疫力較差的人,更容易產生重症甚至生命危險。因此,若出現呼吸困難、高燒不退或意識改變等情形,應及早就醫。

4. 診斷方式與治療建議

在台灣的臨床實務上,內科醫師分辨感冒與流感,首先會從病患的症狀表現著手。一般來說,感冒(俗稱「傷風」)的症狀多以鼻塞、流鼻水、喉嚨痛為主,發燒通常不高;而流感則常伴隨突發性的高燒(攝氏38度以上)、劇烈頭痛、全身肌肉痠痛、明顯倦怠等較嚴重的不適。因此,醫師會詳細詢問病程發展及症狀強度,以判斷是哪一類型的病毒感染。

臨床上,若遇到症狀明顯且懷疑流感時,醫師會建議進一步進行快篩檢測。台灣健保已將流感快篩納入給付,只要符合健保規定條件,例如近期有群聚感染或有重症高風險因子時,醫療院所就可以協助患者進行檢驗。透過鼻咽拭子的快篩檢測,可在短時間內得知是否感染流感病毒,有助於及早給予正確治療。

治療部分,一般感冒主要以緩解症狀為主,例如開立止咳藥水、退燒藥、抗組織胺等藥物,讓患者舒緩不適並多休息。若是確診為流感且在發病48小時內,台灣醫師多會考慮使用抗病毒藥物(如克流感Oseltamivir),這類藥物能減輕症狀、縮短病程,也能降低併發重症的風險。

此外,如果患者屬於高風險族群,如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孕婦或免疫力低下者,醫師會特別提醒注意觀察後續症狀變化,如出現持續高燒不退、呼吸困難或意識改變時應即刻返診。台灣各級醫療院所都具備完善的轉診與追蹤機制,確保民眾能獲得最適切的照護。

5. 預防措施與生活建議

在台灣,每年秋冬季節是感冒與流感的高峰期,特別是學校、公司等人潮聚集的場所,更容易發生群聚感染。要有效預防這兩種常見疾病,除了注意個人衛生外,還需配合政府推動的相關防疫措施。

首先,接種流感疫苗是目前最有效預防流感的方法之一。台灣衛福部每年都會針對高風險族群,如65歲以上長者、幼童、孕婦及慢性病患者,提供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即使屬於一般成人,也建議每年自費施打,以減少重症與併發症的風險。

除了疫苗接種,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衛教習慣也相當重要。例如:勤洗手、正確戴口罩、避免揉眼睛或用手直接觸摸口鼻等,都能大幅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在疫情較嚴重時期,盡量避免出入人多密閉空間,也是保護自己的好方法。

居家或辦公環境應保持良好通風,並定期消毒門把、桌面等經常接觸的物品。此外,養成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適量運動,有助提升身體免疫力,也是預防感冒和流感不可忽視的一環。

若有出現類似流感或感冒症狀時,應主動佩戴口罩並儘速就醫,同時避免參加大型聚會或前往公共場所,以減少傳染給他人的風險。在台灣,有許多診所及醫療院所提供完善的檢查與諮詢服務,可善加利用。

6. 何時應該就醫?

雖然大多數感冒或流感患者都能在家自行休養並逐漸恢復健康,但有些情況下,症狀可能表示病情加重或出現併發症,這時就需要及時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內科醫師建議,民眾應留意自身及家人的身體狀況,特別是年長者、幼童、孕婦及慢性病患者,更要提高警覺。

以下為常見的警示症狀,只要出現其中一項,就應盡快前往診所或醫院就醫:

  • 高燒持續超過三天且無明顯改善。
  • 呼吸困難、喘不過氣,甚至胸悶胸痛。
  • 意識改變,例如嗜睡、昏迷、持續頭暈。
  • 咳嗽帶血或痰液顏色異常(如黃綠色膿痰)。
  • 嚴重喉嚨痛且無法進食或飲水。
  • 小朋友若出現活動力明顯下降、持續哭鬧不安,或抽搐等症狀。

除此之外,如果本身有心臟病、糖尿病、腎臟疾病等慢性疾病,或免疫力較差者,一旦感染後症狀未見緩解,也建議儘早與醫師討論治療方案。切勿自行購買成藥長期服用,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最重要的是,不論是感冒還是流感,只要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疑慮,都不要猶豫尋求專業協助。早期正確診斷與治療,有助於降低併發症風險,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