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正值腸胃炎的高峰期,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最新監測資料顯示,腸胃炎門急診就診人數已連續多週上升,尤其在春夏交替、學校開學與各大節慶活動後,病例數更是明顯增長。以2024年上半年為例,每週平均新增超過一萬名腸胃炎通報個案,較去年同期成長約15%。在全台各地區中,以北部及中南部都市人口密集區感染風險較高。
腸胃炎主要傳播途徑包含糞口傳染、飲食不潔及飛沫傳播等。常見致病原包括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與細菌性腸炎,如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等。依據疾管署監測數據,每年3月至6月、10月至12月為台灣腸胃炎發生率較高的時段,這些期間氣溫變化劇烈,加上家庭聚餐、學校團體生活增加,都容易造成群聚感染事件發生。
醫療院所與基層診所普遍反映,近期腸胃炎患者以兒童、長者及免疫力較弱族群居多,部分重症個案需住院治療。專家提醒民眾,務必重視日常飲食衛生與個人清潔習慣,以降低感染風險。此外,若有持續嘔吐、腹瀉或脫水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以防延誤治療。
腸胃炎在台灣屬於常見的流行性疾病,每逢季節交替或天氣劇烈變化時,特別容易發生群聚感染。腸胃炎主要是指腸道受到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發炎反應。根據內科醫師臨床觀察,不同致病原會導致略有差異的症狀與傳播方式,民眾應提高警覺。
患者通常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痛、食慾不振,有些人還會伴隨輕微發燒或全身倦怠無力。部分孩童及年長者因體力較弱,嚴重時甚至可能脫水,需要及時補充水分並就醫。值得注意的是,病毒型腸胃炎(如諾羅病毒)引起的嘔吐次數較多,而細菌型(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則以腹瀉及發燒為主。
腸胃炎最主要的傳播方式是「糞口途徑」,也就是說,當病原從排泄物經由手部、飲食或環境表面進入口中,就容易造成感染。以台灣常見的病毒型腸胃炎來說,像是諾羅病毒、輪狀病毒,常見於學校、安養機構等群聚場合,僅需少量病毒就能造成傳染。至於細菌型腸胃炎則多半與未煮熟的海鮮、生菜沙拉、冰品等相關,尤其夏季氣溫高更要注意食材保存與衛生。
台灣人愛吃夜市小吃、生魚片以及共食文化盛行,例如多人共用餐具夾菜、吃火鍋時未分餐,這些習慣都可能增加腸胃炎交叉感染風險。此外,在辦公室或學校使用公共廁所後未確實洗手,也很容易將病原帶回家。因此醫師提醒,平日除了注意個人衛生外,用餐時盡量分餐、公筷母匙、不喝生水,是預防腸胃炎的重要步驟。
腸胃炎疫情來襲,日常生活中做好預防措施是保護自己和家人健康的關鍵。根據台灣內科醫師的建議,以下提供幾項簡單且有效的防疫做法,協助大家降低感染腸胃炎的風險。
勤洗手是預防腸胃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建議用肥皂及流動水搓洗雙手至少20秒,特別是在如廁後、餐前、處理食物或照顧幼童與長者之前。外出返家也務必先洗手再碰觸臉部或進食。此外,避免共用餐具、杯子等個人物品,有效減少病菌傳播機會。
在台灣潮濕悶熱的氣候下,生冷食物容易孳生細菌。建議儘量選擇新鮮、充分加熱煮熟的食品。吃水果時務必徹底清洗甚至去皮,避免路邊攤販未經妥善處理的生菜沙拉或冷盤。冰品與飲料要注意是否使用乾淨飲用水製作,並選擇信譽良好的店家購買。
外食時除了挑選環境衛生良好的餐廳,也要觀察店家員工是否戴口罩、手套並落實消毒程序。避免高峰時段購買現成便當,以免食物在常溫下放置過久而滋生細菌。若有疑慮,建議自備餐具或外帶回家加熱後再食用,更能降低感染風險。
全面落實上述日常習慣,不僅可有效防範腸胃炎,同時也有助於提升整體生活品質與健康保障。切記:預防勝於治療,每個小細節都不容忽視。
當腸胃炎疫情流行時,許多民眾會遇到輕微的腸胃不適,例如腹瀉、嘔吐或腹痛等症狀。若症狀屬於輕度且沒有明顯危險徵兆,大部分可以在家中進行自我照護,減少前往醫療院所的感染風險,同時也能給予身體充分休息。
首先,最重要的是補充足夠水分。腹瀉或嘔吐容易導致脫水,建議可小口慢飲白開水、電解質飲料或稀釋過的運動飲料,避免一次大量飲水,以降低誘發嘔吐的機會。兒童與年長者對脫水較敏感,更需特別注意。
飲食方面,建議暫時採取清淡、低油脂、易消化的飲食,例如白稀飯、吐司、蘇打餅乾等,避免辛辣、生冷及高糖分食物。當症狀改善後,可逐漸恢復正常飲食。不建議自行服用止瀉藥,尤其是有發燒或血便情形者,應先諮詢醫師意見。
居家觀察期間,請密切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若出現持續高燒(超過38.5℃)、嚴重脫水(如口乾舌燥、尿量明顯減少)、持續嘔吐無法進食、糞便帶血或黑色、大量腹瀉超過三天未改善,或原本有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臟病等族群症狀加劇時,應盡速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此外,為避免傳染給家人與同住者,要落實手部衛生,處理嘔吐物與排泄物時戴上手套並妥善清潔消毒環境。如有疑慮,也可電話諮詢當地衛生局或家庭醫師取得專業建議。
適當的自我照護和警覺性,是維護自身健康與社區防疫的重要一環。面對腸胃炎疫情,每個人都能成為保護自己與他人的第一線守門員。
面對腸胃炎疫情升溫,正確就醫是維護自身健康的關鍵步驟。民眾在出現明顯症狀時,如持續腹瀉、嘔吐、高燒或脫水現象,應及時尋求專業內科醫師協助,以避免病情惡化。
就醫時,建議主動向醫師說明近期的飲食內容、是否有生冷食品或不潔食物攝取經驗,以及症狀發作的時間、次數和嚴重程度。若家中有其他成員出現類似症狀,也需一併告知,讓醫師能夠評估是否屬於群聚感染或特殊流行病型態。
內科醫師強調,患者須記錄每日排便次數、糞便性狀(如水樣、黏液或帶血)、有無發燒及體重變化等資訊,這些細節有助於判斷病因並擬定治療計畫。此外,若本身為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壓),更要特別注意身體變化,以防併發其他健康問題。
衛教部分,醫師會提醒民眾勤洗手、避免共用餐具、暫停參加人多的聚會,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必要時也會建議補充足夠水分與電解質,並視情況開立止瀉、止吐等對症藥物,但切勿自行購買成藥服用,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最後,民眾若經治療後症狀未見好轉,或出現脫水、意識不清等危險徵兆,應立即返診或前往急診。透過正確就醫流程與完整資訊提供,不僅有助於個人康復,也能減少疫情擴散的風險。
腸胃炎疫情來襲時,民眾常因網路資訊或親友間的流傳而產生許多錯誤認知。以下針對台灣常見的迷思進行澄清,並整理幾個常被問到的問題,協助大家正確認識腸胃炎並做好防護。
很多民眾認為拉肚子就是要立刻吃止瀉藥,其實這並非適合所有情況。急性腸胃炎多數是病毒感染,腹瀉其實是身體排除病毒的方式。貿然用止瀉藥反而可能延長病毒停留在體內的時間。除非腹瀉非常嚴重導致脫水,建議依照醫師指示處理,不要自行濫用止瀉藥。
不少人以為只要得腸胃炎就是「食物中毒」。但其實腸胃炎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病毒(如諾羅、輪狀病毒)引起,也可能因手部衛生不佳而感染。除了飲食衛生之外,勤洗手、避免接觸患者同樣重要。
有些人會在腹瀉時大量飲用運動飲料,但市售運動飲料糖分較高,有時反而刺激腸道。若需補充電解質,建議選擇專為腹瀉設計的口服補液鹽(ORS),或請教醫師最適合的補充方法。
多數腸胃炎屬於病毒感染,抗生素對病毒無效,濫用反而導致抗藥性問題。只有經醫師診斷屬細菌性感染時才需要使用抗生素。
腸胃炎具傳染性,發病初期症狀明顯、體力差或持續嘔吐腹瀉時應在家休息,避免將疾病傳給同事同學。症狀緩解且可正常進食後再返校/返工較安全。
一般輕微腸胃炎約3~5天可改善。恢復期間需補充水分、避免油膩及刺激性食物;落實勤洗手、注意飲食與環境衛生,是預防未來再次感染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