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初期警訊:6大症狀你不可不知

1. 青光眼是什麼?

青光眼是一種因為眼壓異常升高,導致視神經受損的慢性眼疾,被譽為「視力的小偷」。初期通常症狀不明顯,一旦惡化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視野缺損,甚至失明。根據衛福部資料,青光眼已成為台灣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早期警覺和預防相當重要。

青光眼依照發生機制可分為「開角型青光眼」與「閉角型青光眼」兩大類型。其中,開角型約占台灣青光眼患者的八成,多半病程緩慢且容易被忽略;而閉角型則可能突然發作,伴隨劇烈疼痛及視力急速下降。除了這兩大類型外,還有先天性、次發性等較罕見的青光眼。

在台灣,40歲以上族群、家族中有青光眼病史、高度近視患者,以及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患者都是高風險族群。另外,女性在閉角型青光眼上的比例較男性高。由於青光眼初期常無明顯症狀,許多民眾直到視力出現嚴重問題時才發現已進入晚期,因此定期檢查與了解相關警訊,對於維護眼睛健康、預防失明非常關鍵。

2. 初期青光眼常見的6大症狀

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因為它在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疼痛或不適,很容易讓人忽略。台灣不少患者等到症狀明顯時,往往已經錯過治療黃金期。了解青光眼初期的6大警訊,有助於早期發現、及時就醫,把握治療先機。

1. 視野模糊、看東西像有霧

很多民眾會形容:「怎麼最近看東西都霧霧的?」這種感覺就像眼鏡髒了、蒙上一層薄紗。其實,這可能是青光眼初期視神經受損,影響視野清晰度。如果發現即使擦拭眼鏡後仍然模糊,建議盡快檢查。

2. 看燈光出現彩色光圈(虹視)

有些人晚上騎車、開車時,看路燈、紅綠燈會出現一圈彩色光環,甚至像油膜浮在水面。這種「虹視」現象,是眼壓升高導致角膜水腫的表現,也是急性青光眼常見的警訊之一。

3. 視野缺損、邊緣變暗

青光眼最典型的症狀就是「視野越來越窄」,很多長輩會說:「我怎麼都看不到旁邊的東西?」初期通常從周邊視野開始喪失,等到中央視力受影響時,往往已經很嚴重。若發現走路容易撞到東西或常忽略側邊的人事物,要提高警覺。

4. 眼睛痠脹、隱隱作痛

雖然青光眼以無痛性居多,但部分患者在初期會有輕微的眼壓升高,感到眼睛痠痠脹脹、有壓迫感。台灣民眾常誤以為只是用眼過度,但如果配合其他症狀出現,千萬不要輕忽。

5. 夜間視力變差

有些人晚上覺得看東西特別不清楚,尤其是在昏暗環境下更明顯。例如夜市逛街、開車時難以分辨遠方物體,這也是青光眼早期常見徵兆之一。

6. 頭痛、噁心甚至嘔吐

若突然出現劇烈頭痛,伴隨噁心或嘔吐,並且有上述視覺異常情形,很可能是急性青光眼發作,屬於急診狀況。此時應儘速就醫,以免造成永久性失明。

3. 台灣人容易忽略的警訊

在台灣,忙碌的生活步調讓許多人對於青光眼初期的症狀不以為意。尤其在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以及追劇已成為日常習慣的現代社會,眼睛疲勞與乾澀似乎早已司空見慣,因此不少民眾會將青光眼初期的不適誤認為只是單純用眼過度。

例如,有些人可能發現自己晚上看燈光時,會出現彩虹圈或光暈,但卻誤以為只是老化或鏡片髒污所致。此外,視野變窄、偶爾看東西有黑影閃過,也常被歸咎於壓力太大或睡眠不足,而非警覺到這可能是青光眼的初期徵兆。

台灣天氣潮濕悶熱,許多人有揉眼、滴抗過敏藥水的習慣,卻忽略了頻繁不明的眼壓不適或短暫劇痛,其實也可能與青光眼相關。尤其青光眼在家族中有遺傳傾向,更應定期檢查,而非等到症狀嚴重才就醫。

醫師提醒,在台灣,因為健保制度便利,建議民眾即便只有輕微不適,也要主動安排檢查。特別是40歲以上、有近視、糖尿病或家族史者,每年至少一次完整的眼科檢查,是守護視力健康的重要關鍵。

4. 青光眼高風險族群

根據台灣各地臨床觀察與醫療統計,青光眼的發生率隨著年齡增長而顯著提升,特別是在嘉義、台南等南部地區,高齡人口比例較高,更應留意青光眼初期警訊。許多患者在初期並無明顯不適,容易延誤治療時機,因此針對高風險族群的預防與定期檢查格外重要。

台灣常見的青光眼高風險族群包括:

  • 65歲以上長者:隨著年紀增長,視神經自然退化,青光眼發生率大幅增加。
  • 有家族病史者:若家中直系親屬曾罹患青光眼,罹患機率比一般人高出好幾倍。
  • 三高患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慢性疾病會影響眼部微血管循環,加速視神經損傷。
  • 高度近視族群:近視尤其超過600度以上者,因為眼球構造改變,也容易誘發青光眼。
  • 南部高齡聚落:像嘉義、台南等地區,由於人口老化情形明顯,更應積極篩檢。

如果您或家人屬於上述任一類型,千萬不要輕忽視力變化。建議每年定期接受眼壓、視野及視神經檢查,一旦有初期症狀如周邊視野模糊、夜間看燈有彩虹圈等情形時,要盡速就醫,及早掌握病情才能守護珍貴的視力。

5. 疑似症狀時應如何處理

當你發現自己出現青光眼初期的警訊,例如視力模糊、視野縮小、偶爾眼壓升高等情形,千萬不要自行拖延或嘗試民間偏方。青光眼初期若能及早就醫診斷並配合治療,通常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避免視力進一步受損。

建議只要有相關症狀或家族史,即使沒有明顯不適,也應定期到眼科接受完整檢查,包括眼壓測量、視神經檢查及視野檢查。台灣多數大型醫院與地區診所皆設有專業眼科,可透過健保卡掛號,享有健保給付之檢查與治療服務。

就診流程相當便利:攜帶健保卡至眼科門診掛號,醫師會依據症狀安排必要的檢查,如確診青光眼,會規劃後續追蹤與藥物治療。部分需要進一步手術者,也可於健保體系下獲得補助,減輕經濟負擔。

若發現突然嚴重視力下降、劇烈眼痛或噁心嘔吐等急性症狀,請立刻前往急診室或大型醫院就醫,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在台灣,各縣市均有完善的眼科醫療資源,不需擔心求醫困難。

總結來說,青光眼的早期發現與及時治療,是守護視力健康的關鍵。只要善用台灣健保資源並積極面對,就能大幅降低失明風險,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6. 預防青光眼的在地化保健建議

青光眼雖然多半與年齡、遺傳有關,但日常生活中的飲食與作息也扮演著預防的重要角色。以下結合台灣民眾常見的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提供具體保健建議,協助您遠離青光眼威脅。

均衡飲食:多蔬果,少鹽油

台灣人愛吃滷味、鹹酥雞或重口味的火鍋,但過量攝取高鹽、高脂肪食物,可能影響血壓與眼壓,增加青光眼風險。建議多選用地瓜葉、菠菜、胡蘿蔔等富含維生素A及抗氧化營養素的蔬菜,多攝取深海魚類如鯖魚、秋刀魚,補充Omega-3,有益眼睛健康。

控制咖啡與茶飲攝取

手搖飲文化盛行,但含咖啡因的飲料(如珍珠奶茶、咖啡),容易使眼壓短暫升高。建議每日咖啡因總量控制在300毫克以下,盡量以無糖綠茶、花草茶或白開水取代。

規律運動,避免久坐

台灣上班族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不常運動,容易造成血液循環不良。建議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Ubike或游泳,有助降低眼壓並促進全身健康。

避免過度用眼與熬夜

熬夜追劇、滑手機已成為台灣人的日常,但長時間用眼易造成視神經疲勞。建議每30分鐘讓眼睛休息10分鐘,晚上11點前入睡,維持良好作息,有助降低青光眼發生機率。

定期視力檢查,把握黃金治療期

年滿40歲後,每年應接受一次完整的眼壓測量與視神經檢查,尤其有家族史者更要提高警覺。早期發現青光眼徵兆,就能及時介入治療,大幅降低視力受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