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或成人出現高燒時,家長和本人常常會很緊張,不知道什麼情況下需要趕快前往急診室。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高燒」到底怎麼定義,以及持續多久才算「高燒不退」。依據台灣臨床常見標準,一般而言,口溫超過38°C、耳溫或肛溫超過38.5°C,就屬於發燒。如果體溫持續在39°C以上,而且經過服用退燒藥物後仍無法有效降溫,並且發燒時間超過48小時,多半可被認為是「高燒不退」。
在台灣,造成高燒最常見的原因包括病毒感染(如流感、腸病毒、新冠肺炎)、細菌感染(如尿道感染、中耳炎、肺炎)、以及近年來較受關注的登革熱。此外,幼兒族群還需特別留意玫瑰疹等病毒性疾病。除了感染以外,少數情況下也可能因免疫系統疾病或中暑等非感染性因素導致體溫異常升高。
理解這些定義與原因,有助於民眾評估何時該自行在家觀察、何時又應該尋求專業醫療協助,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也減少不必要的恐慌與急診擁塞。
高燒本身並非罕見,但若出現某些警訊症狀,則必須高度警覺,有時甚至需要立即送醫急診。根據台灣急診醫師的臨床經驗與判斷標準,當發燒持續超過48小時且無法降溫,或合併其他異常症狀時,建議盡速前往急診室,由專業醫師進一步評估。
若高燒伴隨以下情形,屬於急診紅旗警示:意識不清、昏睡、呼吸困難、持續嘔吐、嚴重腹痛、抽搐或癲癇、皮膚出現紫斑點或大面積紅疹,以及尿量明顯減少等。此外,若患者原本就有慢性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腎臟病)、免疫力低下(例如癌症治療期間),更應提高警覺,不可拖延就醫。
對於嬰幼兒及年長者來說,高燒所帶來的風險更高。假使三個月以下的嬰兒出現38°C以上體溫,或是長者高燒合併活動力下降、精神不濟,也都建議直接前往急診,由專業團隊做即時處理。
台灣地區的急診醫師會根據患者主訴及臨床觀察,加上生命徵象(如血壓、脈搏、呼吸)和症狀嚴重程度,快速判斷是否為危急重症。特別提醒,不要自行服用退燒藥掩蓋症狀,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總結來說,若高燒合併上述任一嚴重症狀,都應以安全為上,選擇儘速就醫。尤其在台灣夏季流行傳染病較多時期,更要注意自身與家人的健康狀況,避免延誤治療。
當民眾因高燒不退來到急診室,急診醫師會依照標準流程,先快速進行初步評估,包括詢問病史、量測體溫、觀察生命徵象(如血壓、心跳、呼吸頻率等),以及評估是否有其他危險症狀,例如意識改變、抽搐、呼吸困難或皮膚出現異常斑點等。
緊接著,醫師會針對患者的年齡、過去病史與現有症狀,安排相應的檢查。常見的檢查包含抽血(白血球數量、C反應蛋白CRP等發炎指標)、尿液分析、胸部X光或流感快篩,有時也會根據臨床判斷加做腦脊髓液檢查(排除腦膜炎)或其他影像學檢查,以找出發燒背後的原因。
至於治療方面,急診醫師會根據初步檢查結果給予退燒藥物(如乙醯胺酚),並適時補充水分,若懷疑細菌感染則可能預防性給予抗生素。如果患者出現脫水、休克或呼吸困難等緊急狀況,也會立即啟動相關救治措施,例如靜脈注射點滴、氧氣治療等。
整體而言,急診團隊會在最短時間內判斷高燒的可能病因及嚴重程度,並確保病患得到安全且即時的醫療照護。民眾若有高燒持續不退且合併警訊症狀,千萬不要猶豫,盡快就醫讓專業人員協助評估與治療。
當家中成員出現高燒時,許多人會感到焦慮,不確定該如何處理。其實,大多數輕微感染引起的發燒,可以在家中先進行觀察與初步照顧。以下整理幾項居家護理高燒時應該注意的事項,協助民眾正確面對發燒狀況。
首先,請確認體溫測量方式正確。建議使用耳溫槍、額溫槍或口腔體溫計,每次測量前後都要清潔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如果體溫超過38°C,屬於發燒範圍,但若精神食慾尚可,多數情形可先在家觀察。
在降溫方法方面,建議讓患者穿著輕便衣物,避免包裹過多被子,以利散熱。室內保持通風並適當降溫,環境溫度維持在24~26°C為佳。同時可用溫水(約32~34°C)擦拭四肢、腋下及頸部等大血管分布處,有助於促進散熱,但切勿使用冰水或酒精,以免引發不適。
補充水分也非常重要。發燒時身體容易流失水分,應多喝開水、電解質飲品或湯類,避免脫水。如果孩子不願進食,可採少量多餐方式補充營養。
若有醫師指示可以使用退燒藥(如普拿疼),務必按照劑量與時間服用,不要自行加重劑量或頻率。此外,並非所有發燒都需立即退燒,用藥目的以改善不適症狀為主。
最後,持續觀察病人精神狀況、呼吸、皮膚顏色等。如出現意識不清、抽搐、呼吸困難或活動力明顯下降等危險徵兆,就需要儘速就醫或前往急診室評估。正確的居家照護能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也保障患者安全。
在台灣,許多人遇到「高燒不退」時,常會聽信長輩、親友或網路上流傳的偏方,甚至因此延誤了正確治療時機。以下整理幾個在地最常見的高燒迷思與處理方式,由急診醫師專業解析其正確與否。
很多家長會用「退燒水」(例如涼茶、青草茶)或讓孩子吃冰塊來降溫,其實這些做法並沒有醫學根據。大量喝水固然重要,但不應以特定飲品取代白開水,更不能指望這些方式能真正降低體溫。事實上,過度喝涼性的飲料反而可能造成腸胃不適。
有些長輩習慣用酒精擦拭全身幫助退燒,但醫師提醒,這做法有中毒風險,尤其是小孩皮膚吸收力強,容易導致酒精中毒。冷敷則可短暫緩解不適,但若出現畏寒反而會加重病患的不舒服感,因此應以溫水擦浴為主,不建議酒精或冰敷。
許多家長看到體溫超過38°C就急著給退燒藥。其實,發燒本身是身體對抗感染的自然反應,除非病人極度不適、持續高於39°C,或有癲癇病史等特殊狀況,一般建議先以物理性降溫及補充水分為主,藥物則依醫囑使用。
「要流汗才會好!」這句話在台灣很常聽到。不過醫學上並不建議用厚棉被包裹患者強行悶汗,這樣反而可能導致體溫升得更高,引發危險。正確作法是保持室內通風、穿著透氣衣物即可。
總結來說,遇到高燒時應避免迷信民間偏方或錯誤處理方式。若高燒合併其他危險症狀(如意識改變、持續嘔吐、抽搐等),務必儘速前往急診,由專業醫師評估與治療。
高燒雖然在日常生活中並不罕見,但背後可能潛藏的健康危機不可輕忽。許多民眾會因為高燒而感到擔心,卻也有不少人抱持著「再觀察看看」或「吃退燒藥就好」的心態,延誤了及時就醫的黃金時間。事實上,高燒是一個身體發出的警訊,提醒我們必須正視目前的健康狀況。
專業急診醫師建議,只要出現高燒不退、合併其他嚴重症狀(如意識改變、呼吸困難、抽搐、皮膚紫斑等),絕對不能掉以輕心,應立即前往急診室尋求專業協助。尤其是幼童、長者或慢性病患者,他們對感染的抵抗力較差,更需要特別留意高燒帶來的風險。
面對高燒問題,正確的觀念與判斷非常重要。民眾應學習辨識哪些情況需要緊急就醫,而不是一味自行處理或拖延。同時,也不要因為擔心浪費醫療資源而猶豫不決,畢竟健康無價,早期發現與治療才能避免併發症和遺憾。
最後提醒大家,家人若出現高燒且無法緩解時,一定要記得妥善觀察並及時送醫,由專業醫療團隊評估原因並給予適當治療。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安全,不讓小病釀成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