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資源有限,急診室常因大量非急重症患者湧入而過度負擔,造成真正需要緊急處理的病人等待時間拉長。正確判斷何時該使用急診服務,不僅能保護自己的健康,也能避免醫療資源浪費。首先,必須了解什麼狀況才算是「急診」。
所謂「急診」,指的是突然出現威脅生命、器官或功能的危及情況,像是嚴重胸痛、呼吸困難、大量出血、中風、嚴重外傷、高燒合併意識不清等,需要立即由專業醫療團隊搶救與治療。這類情形若延誤處理,可能導致生命危險或永久性傷害。
相對地,「非急重症」則包括感冒、輕微咳嗽、喉嚨痛、慢性疾病穩定期的追蹤、輕微腹瀉、輕度頭痛或小傷口等。這些症狀雖然讓人不舒服,但大多可透過一般門診、小兒科或家醫科看診獲得妥善處理,不需動用到急診室資源。
常見民眾會混淆的情境,例如:夜間突然發燒但無其他明顯危險症狀、慢性鼻炎再發或皮膚過敏紅疹,這些其實都屬於非急重症。如果沒有危及生命或有惡化跡象,其實可以選擇白天至一般門診就醫,或者利用健保署提供的24小時諮詢專線尋求協助。
在面對突發身體不適時,許多民眾可能會第一時間想到前往急診室。然而,台灣醫療資源有限,若能正確判斷自己是否屬於「非急重症」,不僅可以減輕急診壅塞,也有助於讓真正需要緊急醫療的人儘速獲得救治。以下提供幾個簡單的自我評估指標,協助民眾判斷就醫方式。
首先,可以觀察自己的症狀是否危及生命,例如:意識不清、呼吸困難、持續性胸痛、嚴重外傷大量出血等情形,這些都屬於急重症,需要立即前往急診。如果僅是輕微發燒、喉嚨痛、咳嗽、腹瀉或小範圍皮膚受傷,一般來說可先至社區診所或一般門診就醫。
另外,也可以利用「三問」法自我檢視:第一,症狀是否突然加劇?第二,有無影響到基本生活能力(如無法行走、進食、說話)?第三,有沒有合併其他重大疾病史(如心臟病、中風、洗腎等)?只要有上述疑慮,就應提高警覺並盡快就醫;反之,若症狀輕微且穩定,可選擇預約門診或到健保特約診所諮詢。
台灣健保署網站也有提供「急重症分流指引」,建議民眾可事先了解相關資訊。若還是不確定怎麼做,可撥打1922防疫專線或衛生福利部24小時健康諮詢專線,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在台灣的醫療現場,許多民眾因不清楚自身症狀的嚴重程度,容易將非急重症狀況送往急診室。以下列舉幾個常見的非急重症範例,並說明建議的就醫或處理方式,以協助大家正確分流、避免占用急診資源。
普通感冒(如流鼻水、輕度咳嗽、喉嚨癢癢)通常不會造成生命危險。這類症狀建議先至附近的診所或家庭醫師看診,並可多休息、多喝水。如果沒有出現高燒持續不退、呼吸困難等加劇情形,不需立即前往急診。
一般的小面積擦傷、割傷,只要止血後自行消毒、貼上OK繃即可。若需要,可以去住家附近的診所或衛生所請醫護人員協助處理。只有當出現大面積出血、無法止血或疑似骨折時,才需考慮前往急診室。
偶發性腸胃不適,多數可透過補充水分及適當休息緩解。如果症狀輕微且未持續惡化,可先觀察一至兩天,必要時就近至小型診所看診。不過,如有嚴重脫水、高燒不退、血便等情形,則應盡速就醫。
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若僅為藥物快用完,應利用健保門診回診或到社區藥局領藥,切勿為了領藥而進入急診。這樣能讓真正需要急救資源的病患獲得即時照顧。
輕微紅腫癢痛通常可自行冷敷並塗抹市售外用藥膏。如果僅是局部反應且無呼吸困難、全身性紅疹等危險徵兆,可於一般門診或藥局諮詢。不必動用急診資源。
在台灣,急診室長期面臨人力與資源吃緊的問題。許多民眾因為不了解何謂非急重症,或擔心等候門診時間過長,選擇直接前往急診就醫。這種情況導致本應專注處理真正危及生命、需要即時救治患者的急診醫療體系,被大量非急重症個案佔用資源。
當急診被輕症患者塞爆時,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大幅提升,不僅容易造成醫護疲勞,也可能導致重大急症病患無法在關鍵時刻獲得即時治療,嚴重者甚至影響病患存活率。此外,過度耗用急診資源,會讓醫院在分配人力、設備與床位時更加困難,降低整體醫療效能。
台灣健保制度雖然方便,但也因此讓部分民眾將急診視為「快速看病」的管道,忽略了急診原本的定位。這樣的使用習慣,使得真正需要搶救生命的人,有時必須等待更久才能獲得醫療協助,間接影響全台醫療體系的運作順暢。
因此,民眾若能正確判斷自身狀況是否屬於非急重症,並善用基層診所或門診資源,不僅可以減輕醫院急診室的負擔,也有助於提升整體醫療服務品質與效率,共同守護有限的醫療資源。
在判斷自身症狀是否屬於非急重症時,善用各類醫療諮詢資源與自我照護工具,是避免佔用急診資源的關鍵之一。現今台灣多元便民的醫療諮詢管道,能協助民眾正確評估健康狀況,獲得及時建議。
健保署提供的「健保快易通App」不僅可查詢附近診所、醫院門診資訊,也有「全民健康保險行動快易通LINE官方帳號」,可即時接收健康提醒、查詢就醫紀錄,並且內建常見疾病的自我評估工具。衛生福利部及各縣市衛生局也設有24小時健康諮詢專線(如1922、1999或地方衛生局客服),無論是突發身體不適或對症狀有疑慮,都可先電話諮詢專業護理師或衛教師,由他們初步協助判斷需不需要立即前往急診。
此外,許多大型醫院與診所設有線上問診服務,包括語音、文字、甚至視訊諮詢。民眾可在家透過官方網站、App或LINE官方帳號,將自身症狀描述給專業人員協助判斷,省去舟車勞頓,同時減少急診現場擁擠。
除了利用官方資源之外,自我健康管理同樣重要。建議平日備妥個人常用藥品(例如退燒藥、感冒藥、胃腸藥),並學會量體溫、血壓等基本健康監測技巧。若遇輕微症狀,可先觀察自我照護反應,如多休息、多補充水分、注意飲食清淡等,大部分輕微疾病都能自行恢復。
最後提醒民眾,遇到身體不適時,切勿驚慌失措而直接衝往急診室,多利用上述便利又專業的諮詢管道,既能保障自身健康,也能共同維護醫療資源的有效運用。
台灣醫療資源雖然普及,但急診室經常面臨人潮擁擠與醫護人員負荷過重的問題,這背後往往與民眾就醫觀念有關。許多人不清楚何時該選擇急診,何時可利用門診或基層診所,導致非急重症患者佔用急診資源,影響真正需要緊急處理者的醫療權益。
全民建立正確的就醫觀念,是守護台灣醫療品質的重要基石。各界應加強宣導,讓民眾了解遇到輕微感冒、慢性病控制、藥物補充等非緊急狀況時,應優先選擇基層診所或社區門診,而不是直接前往急診室。透過清楚的衛教資訊與案例分享,協助民眾判斷自身症狀是否屬於「急重症」。
此外,政府、醫院和媒體也應持續推廣「分級醫療」的重要性,讓大家明白每一個人的正確選擇,都能促進醫療資源合理分配。當我們將有限的急診資源留給真正需要搶救生命的患者時,不僅提升整體醫療效率,也能減輕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壓力。
最終目標是希望全民都能養成健康意識,主動學習基本自我照護知識,以及正確評估身體狀況的方法。唯有從教育做起,才能在根本上解決急診壅塞問題,使台灣的醫療服務更加健全永續。
呼籲大家共同努力,不僅為自己,也為家人與社會,用實際行動支持台灣優質且珍貴的醫療資源,共同守護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