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醫學科專科醫師告訴你緊急症狀辨別法

1. 什麼是緊急症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突然的不適或意外傷害,但並非所有不舒服都需要馬上跑急診。所謂的「緊急症狀」,是指那些威脅生命、可能導致嚴重後遺症,或需要即時醫療介入的狀況。根據台灣急診醫學科專科醫師的定義,這些情形通常無法等待門診,必須立即送醫處理。

急診醫學科醫師在臨床上會特別警覺幾類危急情況,包括突發的意識改變(如昏迷、極度嗜睡)、嚴重呼吸困難、胸痛伴隨冒冷汗、明顯出血不止,以及大範圍燒燙傷等。這些都是屬於需立即處置的高危險群。如果延誤治療,恐造成不可逆的損害甚至生命危險。

了解緊急症狀的定義,能幫助民眾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判斷,不僅能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也能有效運用有限的醫療資源。接下來將逐步帶您認識更多常見且需警覺的緊急徵兆,以及如何初步辨別。

2. 常見需要立即送醫的警訊徵象

在台灣的急診室經驗中,許多病患和家屬常因不確定哪些症狀需要緊急就醫而遲疑。根據急診醫學科專科醫師的臨床觀察,有幾種特別需要注意、必須盡速送醫處理的症狀。以下將針對這些警訊徵象做詳細解說,讓您能及早辨識、把握黃金搶救時間。

胸痛:可能是心肌梗塞或主動脈剝離

胸痛是台灣急診最常見的危急症狀之一。若胸口突然感到壓迫、緊縮、悶痛,甚至伴隨冒冷汗、噁心或呼吸困難,應高度懷疑可能為心肌梗塞或主動脈剝離等致命疾病。這類情況下,千萬不可拖延,務必立刻撥打119求助並儘速送醫。

呼吸困難:氣喘發作、中風或肺部感染

呼吸困難也是台灣民眾常見的急診主訴。假如有突然無法順利呼吸、喘到無法說話、嘴唇發紫,或過去有氣喘病史且藥物無效時,都屬於危險徵兆。此外,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如有高燒合併明顯呼吸困難,也應即刻就醫以避免惡化。

意識不清或昏迷:腦中風、低血糖需當心

當發現親友出現突然講話含糊、答非所問、無法喚醒或短暫失去意識(俗稱「昏倒」),要特別警覺腦中風、低血糖或其他神經系統異常。尤其是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千萬不可自行等待觀察,應盡快叫救護車送醫。

其他警訊:嚴重外傷、大量出血、高燒不退

除了上述三大類外,若遇到嚴重創傷(如車禍跌倒後頭部出血)、身體任何部位大量出血無法止住,以及兒童或長輩持續高燒超過39度且精神不佳,都建議儘速就醫。越早接受專業處置,存活率和預後都會大幅提升。

3. 家庭日常如何初步評估

在台灣,多數家庭成員都會遇到突發的身體不適或意外狀況。當家人突然喊痛、暈眩,或出現呼吸困難時,第一時間的正確評估非常關鍵。急診醫學科專科醫師建議,民眾在家中可以依循幾個簡單步驟,做出初步判斷,以利後續就醫或緊急處置。

首先,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例如:是否能清楚回應你的提問?若發現對方意識混亂、昏迷或無法正常溝通,這就是明顯的警訊。其次,檢查呼吸與脈搏:看對方胸口起伏是否規律,有無呼吸困難、喘氣聲、臉色發紫等情形。若有異常請立刻撥打119求助。

接著,可以用「簡易肢體檢查」協助判斷。例如懷疑中風時,可請對方微笑、舉雙手、說一句完整話語。如果一側無力或語言困難,就是需要立即送醫的徵兆。此外,若出現劇烈胸痛、持續嘔吐、抽搐痙攣、大量流血等症狀,也都屬於高危險訊號,不建議自行觀察太久。

日常生活中,許多家長也會遇到小朋友跌倒撞傷的情境。此時建議檢查孩子有無意識改變、持續哭鬧不止、四肢活動是否正常,以及局部腫脹變形等。如有上述異常,務必盡速帶往醫療院所評估。

最後,也別忽略環境因素,例如家中是否曾聞到瓦斯味、有中毒疑慮、熱天是否有中暑跡象等等。善用台灣健保署提供的健康存摺App,也能即時查詢過去病歷,協助急診醫師更快掌握狀況。

4. 何時該撥打119叫救護車

急診醫學科專科醫師提醒,面對突發健康危機時,正確判斷何時撥打119叫救護車至關重要。在台灣,119為全國緊急救護服務電話,不論在城市或鄉鎮,只要有生命危險、重大傷病或突然惡化的急症,都應立即撥打119求助。

以下狀況建議立即撥打119:
・意識不清、昏迷、無法喚醒
・嚴重胸痛、呼吸困難
・明顯中風症狀(如口歪、手腳無力、說話不清)
・大出血難以止血或嚴重外傷
・燒燙傷範圍大或深度深
・劇烈過敏反應(如全身紅疹、呼吸喘、臉部腫脹)
・嚴重車禍、高處墜落等重大事故

台灣的救護車服務以消防局為主要資源,由專業救護人員(EMT)24小時待命,能提供現場初步急救與即時送醫。部分地區也有民間救護車支援,但遇到上述緊急情況,仍建議優先使用119公家系統,以確保最快速的醫療協助與醫院聯繫。

撥打119時,請清楚告知事故地點、病患年齡性別、主要症狀及發生時間。等待救護人員到達期間,勿自行移動病患,除非現場環境危險。若接線人員指導您進行CPR或其他緊急處置,請依照指示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救護車主要服務於「緊急」醫療需求,如僅為一般就醫、慢性病回診等非急迫情形,建議改搭計程車或親友協助前往醫療院所,以避免資源浪費並確保真正需要的人能及時獲得救援。

5. 到急診需攜帶的資料與注意事項

當你或家人出現緊急症狀,需要前往醫院急診時,除了把握黃金就醫時間,也別忘了攜帶一些重要的證件及資料。這些細節往往能協助急診醫療團隊更快、更準確地判斷病情,爭取最佳治療時機。

首先,請務必隨身攜帶健保卡,這是台灣就醫最基本且必要的證件,無論是自己還是需要陪同的長輩、小孩,都建議事先放在隨身包包裡。此外,如果有慢性病、特殊疾病或近期到其他醫療院所就診過,也建議一併帶上相關病歷摘要、門診藥袋或檢查報告(如X光片、血液檢驗單等),讓急診醫師能快速掌握完整醫療資訊。

若平常有服用慢性處方藥物(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藥物),請將最近正在服用的藥物名稱、劑量寫下來,或直接帶著藥袋、藥盒一同前往。這不僅方便醫師評估用藥安全,也可避免重複開藥或產生不良交互作用。

進入急診流程時,建議主訴明確簡短,例如「突然胸口劇痛」、「嚴重呼吸困難」、「昏倒無法喚醒」等,並向護理人員說明出現症狀的時間、過程和目前狀況。如果傷患意識不清或無法表達,家屬也應主動提供患者平日健康狀況、既往重大疾病史與過去手術經驗等重要資訊。

最後要提醒民眾,急診室人力有限,會依照患者緊急程度分級處理(台灣常見為一至五級)。如果遇到現場病患較多、等待時間較久,請耐心配合現場醫護指示。如有任何疑問,也可以隨時詢問急診護理人員,他們都會協助你完成相關流程。

6. 台灣特殊族群緊急處理提醒

在台灣,多元的生活型態與獨特的醫療環境下,針對兒童、長者、孕婦與慢性病患者等特殊族群,急診症狀的辨識及應對格外重要。急診醫學科專科醫師強調,不同族群在面對突發健康問題時,應有量身打造的因應措施,以確保第一時間獲得最佳照護。

兒童:症狀變化快,家長須細心觀察

小朋友常見的危急症狀包括高燒不退、抽搐、呼吸困難、持續嘔吐或意識改變。家長若發現孩子活動力明顯下降、哭鬧無法安撫或皮膚出現紫斑,請立即送醫。台灣夏季流感盛行、腸病毒流行期間更要提高警覺,並隨身攜帶健保卡及重要病歷資料,就醫時可加速診斷流程。

長者:慢性病多合併症,注意症狀細節

長輩若突然出現胸悶、喘不過氣、意識混亂或跌倒頭部受傷,皆屬急診紅色警訊。高齡者常因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掩蓋典型症狀,家屬需特別留意平日行為改變或進食減少。台灣家庭多為三代同堂,可善用LINE等通訊工具,遠端即時回報異常徵兆,加速就醫決策。

孕婦:腹痛、出血不可輕忽

懷孕期間如出現嚴重腹痛、大量陰道出血、持續頭痛或視力模糊,務必盡速前往急診。台灣部分地區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建議孕婦事先查詢住家附近24小時急產服務院所資訊。記得攜帶產檢手冊與緊急聯絡電話,方便醫護人員快速取得必要資訊。

慢性病患者:藥物隨身、防突發惡化

慢性疾病如心臟病、氣喘、洗腎患者一旦有胸痛、呼吸困難或無法控制的高血壓等情形,應立即就醫。台灣常見慢性病人口比例高,建議平時將重要藥物(如硝化甘油、支氣管擴張劑)隨身攜帶,同時備妥健保卡與過去病史資料。定期參加社區健康講座,也能提升自我警覺能力。

不論是兒童、長者、孕婦或慢性病患者,只要遇到疑似危急症狀,「寧願多問、不怕白跑」,都是守護生命的關鍵。在台灣擁有完善的急救系統與全民健保支持下,把握黃金就醫時機,是每個家庭最重要的健康守門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