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常見症狀與處理方式

1. 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ADHD)的表現與處理

在台灣,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ADHD)是兒童青少年常見的精神科症狀之一。根據衛福部統計,學齡兒童中約有5%至7%可能受到ADHD影響。這些孩子在學校或家庭生活中,經常會出現專注力不足、容易分心、做事虎頭蛇尾,以及活動量過高、靜不下來等行為表現。

在校園環境裡,ADHD的孩子可能常因無法持續專注聽課、忘記交作業,或是在課堂上頻繁走動、打斷老師教學而受到師長關注。有時也會因為衝動行為,例如搶答、插隊或與同學發生爭執,而影響人際關係。這些表現不僅影響學習成效,也讓孩子面臨自信心下降與情緒困擾的風險。

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常反映孩子難以完成家事、經常忘東忘西,或是在遊戲與休息時間表現出極度活躍、不易安靜下來的情形。部分孩子則表現出明顯的衝動性,例如情緒起伏大、難以等待輪流,甚至在情緒失控時產生攻擊性行為。

面對這類情況,台灣家長和教師可以採取多元輔助策略。例如:建立清楚的作息規律、運用視覺提醒工具(如記事本、時間表)、將任務拆解成小步驟,並給予適時正向回饋。此外,可以安排短暫休息時間協助孩子釋放精力,也能透過親師合作,共同了解並支持孩子在不同場域的需求。

若發現症狀明顯影響到學習、人際或家庭功能時,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精神科醫師會依照個別狀況評估是否需要藥物治療,同時結合行為治療與親職諮詢,以達到最佳療效。早期辨識及介入,不僅有助於改善症狀,更能促進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與自信心建立。

2. 自閉症光譜障礙(ASD)的早期徵兆與支持方法

自閉症光譜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常見的發展障礙,其主要表現在語言、社交互動與行為上有特殊的徵兆。台灣近年來對於自閉症的認識逐漸提升,早期發現與及時介入,對於孩子的未來適應與成長具有關鍵性影響。

語言發展:溝通困難或語言延遲

許多自閉症兒童在嬰幼兒時期即可能出現語言發展遲緩,如兩歲仍無法組句、叫名字時較少有反應,或重複性地說話(如不斷重複同一詞句)。有些孩子則雖然會說話,但不太懂得用語言與他人互動,較難回答開放式問題或進行雙向對話。家長和老師可透過日常生活中增加對話機會、陪伴閱讀繪本,並適時尋求語言治療師協助。

社交互動:缺乏眼神接觸與同儕互動

ASD 兒童常見的社交徵兆包括較少主動與他人互動、不喜歡被擁抱、缺乏眼神接觸,以及對同儕邀請參與遊戲興趣缺缺。有些孩子雖然會靠近其他小朋友,但不容易理解群體遊戲規則,也較難解讀臉部表情及非語言訊息。學校老師可設計小團體活動、安排固定同儕輔導員,協助孩子練習簡單問候、輪流發言等社交技巧。

行為特徵:重複性動作與堅持慣例

在行為上,自閉症兒童可能表現出重複性的動作,例如不停搖晃身體、轉圈圈、排列玩具等。他們對於日常作息改變特別敏感,一旦生活流程被打亂容易焦慮或情緒失控。家庭可建立固定的生活規律,提前告知變化,並透過視覺提示(如照片日程表)幫助孩子預先準備心態。

家庭與學校支持:早療資源與正向鼓勵

家庭方面,可積極尋求衛生福利部核定的早期療育服務,如語言治療、職能治療或心理諮詢。學校則建議成立特殊教育小組,依據學生個別需求調整教學步調和評量方式。同時,不論在家或校,都應給予正向回饋,強化孩子每一次主動溝通和良好社交行為,減少責罵、以包容態度面對其特殊行為。

3. 情緒障礙(焦慮、憂鬱)在青少年的表現

在台灣,隨著社會壓力、學業競爭與家庭關係的影響,越來越多兒童與青少年出現情緒障礙,尤其是焦慮與憂鬱症狀。這些心理困擾不僅影響學習表現,也會波及人際互動與自信心。根據衛福部統計,校園中因心理健康問題而求助的案例逐年增加,因此認識並及早發現相關症狀成為家長與學校的重要課題。

焦慮症狀在青少年身上常表現為過度擔心考試成績、人際關係或未來出路,甚至對日常生活小事產生極大壓力。有些孩子會出現反覆確認行為、難以專注、失眠或身體不適(如頭痛、胃痛)。憂鬱症則可能讓孩子變得情緒低落、易怒、失去興趣,甚至逃避朋友與家人。有時候,青少年並不會用明確的語言表達情緒,而是透過身體症狀或行為改變來反映內心的不安。

家長和老師應特別留意孩子是否出現異常,如:長時間悶悶不樂、拒絕參與原本有興趣的活動、學業成績突然下滑或經常無故請假。如果發現孩子經常抱怨身體不適但檢查無明顯原因,也要考慮是否有情緒困擾的可能。此外,若青少年曾表達想輕生、自傷或有極端負面想法,務必嚴肅看待並即刻尋求協助。

台灣目前設有多元的心理健康資源,包括學校輔導室、縣市政府的心理諮商中心及各大醫院的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家長若發現孩子有異狀,可以先和學校輔導老師聯繫,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轉介專業醫療資源。許多學校也會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講座,提高師生對情緒障礙的認識。

除了尋求專業協助外,家長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給予更多陪伴與傾聽。鼓勵孩子表達情緒、建立正向溝通習慣,有助於舒緩壓力並增強自我調適能力。學校則可營造友善支持的環境,例如推動同儕關懷制度或舉辦紓壓活動,共同守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 網路成癮與現代科技使用問題

隨著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及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兒童與青少年出現網路成癮與過度使用現象。根據國內研究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曾有明顯的網路依賴傾向,特別是在疫情後遠距教學盛行,這一問題更趨嚴重。網路成癮常見症狀包括:長時間無法自制地滑手機、熬夜上網導致作息混亂、對現實人際關係冷淡,以及因為使用電子產品而影響學業表現等。

手機、平板等科技產品本身並非「壞東西」,但若缺乏適當規範,很容易讓孩子迷失於虛擬世界,甚至發展出焦慮、憂鬱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精神科症狀。部分青少年因為沉迷於線上遊戲或社群媒體,產生自我價值感低落、自信心減退,也可能出現社交退縮或逃避現實壓力的情形。

家長如何協助孩子建立健康數位習慣?

家庭在預防與處理網路成癮問題扮演關鍵角色。首先,建議家長和孩子共同討論並訂立「家庭數位公約」,例如每天使用3C產品的時段與時數限制。可將用餐、睡前等時光設定為「無手機時段」,全家人一起遵守,讓孩子體會到陪伴與溝通的重要性。

此外,鼓勵孩子參與戶外活動、運動或才藝課程,有助於分散對電子產品的依賴。當發現孩子已有明顯成癮傾向,應以理解和陪伴取代責罵,可以尋求學校輔導老師、心理師或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協助。切記不要以沒收3C產品作為唯一處理方式,而是要幫助孩子學會自律與自我管理。

善用正向溝通,建立親子共識

與其單方面下達命令,不如透過正向溝通,引導孩子認識科技帶來的利與弊,一起討論生活中有哪些活動可以替代上網時間。在台灣多元且快速變遷的社會裡,家庭若能及早關注數位使用習慣,不僅有助於預防精神科相關困擾,也能增進親子之間的互動品質。

5. 行為問題與衝動控制障礙

許多台灣的兒童與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情緒爆發、不當行為或衝動控制困難等狀況。這些問題常見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反抗性行為障礙、品行障礙等精神科診斷,但即使沒有明確的診斷,部分孩子仍會因壓力、家庭變故、校園適應不良而表現出類似行為。

情緒爆發通常表現為突然大哭、大叫、摔東西、甚至攻擊他人;而不當行為則可能包括說謊、偷竊、逃家或霸凌。許多家長和老師面對這些狀況時,容易感到無助或誤以為只是「叛逆期」,但其實這些行為背後常有未被理解的情緒或困擾。

有效介入措施首先要從建立穩定、安全的親子關係開始。建議家長多運用正向教養技巧,例如在孩子冷靜時溝通規則與期待,避免用打罵或羞辱方式處理衝突。此外,協助孩子學習情緒調節,如透過深呼吸、轉移注意力等方法,也能降低情緒失控的頻率。

學校端則可採取階梯式管教策略,例如給予明確獎勵與一致後果,協助學生建立自我管理能力。同時,班級導師可以和輔導老師合作,針對重複違規的學生進行小團體輔導,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脈絡。

若家長及教師已嘗試各種方法但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及早尋求專業協助,包括心理治療、家族諮商或必要時藥物治療。有時候,聯合社會資源(如社工、少年輔導委員會)也能提供額外支持,共同協助孩子走出困境。

6. 學校與家庭協作面對精神健康挑戰

兒童與青少年的精神健康議題,需要學校、家庭與醫療專業團隊三方緊密合作,才能有效發現問題並及時給予支持。台灣在地的教育體系、家庭文化及醫療資源各有其特點,唯有彼此理解與配合,才能為孩子打造更穩固的心理安全網。

學校方面,教師是觀察學生行為變化的第一線,班級導師或輔導老師如發現學生出現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退縮或人際互動困難等精神科常見症狀時,應主動聯繫家長並啟動校內輔導機制。多數國中小設有「學校輔導室」及「特教資源班」,可提供初步諮詢與協助;必要時,也能透過「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尋求專業建議。

家庭則是孩子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支持來源。家長需保持開放溝通態度,尊重並傾聽孩子的想法,同時留意異常行為或情緒變化。若遇到無法自行處理的情況,可以先諮詢校內輔導老師,或直接聯絡地區醫院的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例如台大醫院、馬偕醫院、長庚醫院等大型醫療院所,皆設有相關門診資源。

醫療專業團隊,包括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與社工師,負責進一步評估與治療。許多縣市設有「心理衛生中心」或「自殺防治中心」,提供免費諮詢和轉介服務。如需緊急協助,可撥打衛福部24小時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讓專業人員即時介入。

此外,社區資源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台灣各地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及非營利組織(如張老師基金會)都能提供多元支援服務。學校、家庭和醫療單位若能共同建立良好溝通平台,例如定期召開三方會議或交流,共同為孩子量身規劃適合的照護計畫,有助於提升整體照顧成效。

最後,面對兒童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挑戰,每一個大人都是守護者。從日常關心到危機介入,只要善用在地資源並促進三方合作,就能讓每一位孩子都擁有追求幸福成長的權利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