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各類傳染病疫情的發展,台灣政府特別重視孕婦族群的健康防護。衛生福利部持續依據國際研究與國內臨床數據,調整並更新孕婦疫苗接種的相關指引。根據最新公告,目前台灣建議孕婦優先接種流感疫苗、新冠肺炎疫苗(COVID-19疫苗),以及部分情況下可考慮百日咳(Tdap)疫苗,以降低母體及新生兒感染風險。
衛福部明確指出,經過多項國際大型研究證實,這些疫苗對於孕婦及胎兒皆屬安全,並能有效預防嚴重併發症。尤其是流感與新冠病毒,孕婦一旦感染後較易引發重症,因此專家強烈建議於懷孕期間適時接種。百日咳疫苗則建議於懷孕中期施打,可讓母體產生抗體並經由胎盤傳遞給胎兒,有效保護新生兒出生後的健康。
目前台灣各大醫療院所皆有提供孕婦專屬的疫苗諮詢與施打服務。在進行任何疫苗接種前,醫師會依照個人健康狀況、懷孕週數,以及過去過敏史等因素,給予最合適的建議。民眾可主動洽詢產檢醫療院所或撥打衛福部防疫專線獲得最新資訊。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建議,孕婦於不同懷孕階段可考慮接種特定疫苗,以保障自身與胎兒的健康。由於孕婦免疫力較一般成人弱,某些傳染病一旦感染,對母體及新生兒均可能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正確選擇及安排疫苗接種時機十分重要。
常見建議接種的疫苗包括流感疫苗、新冠病毒(COVID-19)疫苗,以及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這些疫苗能有效降低孕婦因感染相關疾病而產生併發症的風險,同時也能藉由母體抗體傳遞給新生兒,提高嬰兒出生後初期的防護力。
流感疫苗建議於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流感季節前施打,不分懷孕週數皆可安全接種。尤其是懷孕中、晚期婦女,感染流感容易引發肺炎等重症,接種後不僅可保護孕婦自身,也能減少新生兒早產或其他併發症發生。
新冠病毒疫苗目前已證實對孕婦安全且有效。根據台灣指揮中心建議,無論懷孕哪個階段,皆可依照政府規劃完成基礎劑與追加劑施打,有助降低感染後重症或死亡風險。尤其在疫情高峰期間,孕婦屬於優先保護對象。
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則建議於妊娠28至36週間施打,可促使媽媽體內產生足夠抗體,經由胎盤傳給寶寶。這麼做能在嬰兒尚未滿月、無法自行接種百日咳疫苗前提供初步防護,有效預防新生兒罹患嚴重百日咳感染。
台灣醫療院所會根據個別孕婦健康狀況與需求,協助安排適當的疫苗接種時程。若有慢性疾病、免疫系統異常或過敏史者,則應諮詢專業醫師評估後再行決定。整體而言,適當接種上述推薦疫苗,有助於守護台灣準媽媽和新生命的健康。
根據目前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以及國際醫學研究的資料顯示,孕婦接種COVID-19等疫苗整體而言是安全的。孕婦在施打疫苗後,所出現的副作用與一般成人族群相似,大多屬於輕微且短暫的不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手臂注射部位的紅腫、疼痛、疲倦、頭痛、肌肉痠痛、發燒及畏寒等,通常在數日內便會自行緩解。
值得注意的是,孕婦在接種疫苗後若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全身紅疹),應立即就醫。此外,有部分孕婦可能會因心理壓力或生理變化而感受到更明顯的不適感,因此建議於施打當天適當休息並保持水分補充。如果有慢性疾病或懷孕初期出血等特殊狀況,也應主動諮詢產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接種。
整體來看,國內外大型研究和實際接種經驗都指出,孕婦接種疫苗並不會增加流產、早產或胎兒異常風險。台灣衛福部也持續監測相關不良事件,截至目前尚未發現疫苗對孕婦或胎兒造成長期重大健康影響。因此,孕婦可安心依照醫師建議進行疫苗接種,以降低感染風險並保護自身與寶寶的健康。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與多項國際研究顯示,孕婦於懷孕期間接種疫苗(如新冠肺炎、流感疫苗等),不僅能有效提升自身對病毒的免疫力,更可大幅降低感染後發展成重症或併發症的風險。這對於台灣孕婦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孕期身體免疫力較低,較易受到疾病威脅。
對於寶寶而言,媽媽在孕期注射疫苗後,可透過胎盤將抗體傳遞給胎兒,讓新生兒在出生初期就擁有一定的防護力。例如:施打流感或COVID-19疫苗後,媽媽體內產生的抗體會進入胎兒體內,有助於減少新生兒感染相關疾病的機率,並降低住院或重症風險。
此外,根據台灣本地醫學中心及婦產科醫師的臨床觀察,接種疫苗後並未發現明顯增加流產、早產或胎兒發育異常的情況。相反地,接種疫苗的孕婦在產前產後都擁有較佳健康狀態,也能給予寶寶更完整的保護。
對於台灣家庭來說,媽媽健康就是全家的幸福來源。透過正確且適時的疫苗接種,不僅守護了孕婦自身,也為即將誕生的新生命建立一道安全屏障。專家建議,只要依照醫師建議按時施打合適疫苗,就是給自己和寶寶最好的健康禮物。
台灣孕婦在考慮疫苗接種時,常會有許多疑問與顧慮。以下整理幾個最常見的提問,並提供台灣在地可利用的醫療及衛教資源,協助準媽媽們獲得正確資訊、安心接種。
Q1:孕期可以打哪些疫苗?
A:根據衛福部建議,孕婦應優先接種流感疫苗和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而新冠疫苗部分種類也被證實對孕婦安全且有保護效果。但生疫苗(如MMR、風疹等)則不建議於懷孕期間接種。
Q2:接種疫苗會影響胎兒健康嗎?
A:經過多項國際及台灣本地研究證實,合適的疫苗種類(如流感、新冠mRNA疫苗)對孕婦與胎兒皆屬安全,有助於預防重症與併發症發生。
Q3:打完疫苗後有哪些副作用需要特別注意?
A:大多數副作用為輕微局部腫痛、疲倦或發燒。若出現嚴重過敏反應、持續高燒或劇烈腹痛,應立即就醫。
Q4:如果有慢性病或特殊體質,可以打疫苗嗎?
A:建議事先與產檢醫師討論,針對個人健康狀況評估適合的疫苗及接種時機。
準媽媽如有更多疑問,可利用下列資源獲得專業諮詢:
孕婦朋友面對疫苗接種時,切勿僅依網路流言判斷,應善用正規醫療資源與官方網站查證。主動和您的產檢醫師討論,一起守護自己與寶寶的健康!
台灣孕婦在考慮疫苗接種時,除了參考國內外的建議,也必須根據個人健康狀況和懷孕週數進行審慎評估。每一位孕婦的身體狀況、疾病史與孕期進展皆有差異,因此接種前應特別注意自身健康條件,避免因疏忽而產生不必要的風險。
建議孕婦在決定是否接種疫苗前,務必與主治婦產科醫師充分討論。可以詢問包括:目前身體狀況是否適合接種、是否有特殊慢性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壓等)、過去對疫苗或藥物有無過敏反應,以及懷孕週數與胎兒發展情形等,讓醫師能夠依據個人情況給予最適切的建議。
此外,若孕婦近期有發燒、感染、免疫系統相關疾病或其他重大健康變化,也應主動告知醫師。部分情況下,醫師可能會建議延後施打或選擇不同種類的疫苗,以確保母嬰安全。
懷孕期間對於任何藥物或疫苗的使用都需格外小心,除了疫苗本身的安全性,還要考量到台灣地區流行病現況以及孕婦日常生活的暴露風險。若有疑慮,也可請醫師協助評估施打後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該如何處理。
最後提醒,無論是COVID-19疫苗、流感疫苗或其他常見疫苗,在台灣都有完整的通報與追蹤機制。接種後若出現異常症狀,如嚴重過敏、持續高燒、劇烈腹痛等,一定要儘速就醫並向衛生單位反映,以保障自身及胎兒安全。